1.
这本书讨论的是艺术空间的驱动力,认知科学家将它命名为“元认知”,什么是元认知,它是帮助人们从问题中抽离出来,借助这种手段,我们可以从令人困扰的事件中挣脱出来,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事件本身,事情往往会迎刃而解,正如古话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我们的大脑驾驭着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反馈回路,反馈回路在四个不同的阶段运转。
事实阶段
每个反馈回路都要先收集数据,从广义上说,数据可以是观察,整理测量的和之前存储在大脑中的任何信息,数据既可以来源于自身,也可以来源于其他人。
联系阶段
我们将从数据的收集和存储,转向数据的输出,但是此时数据已经”改头换面”,如果要使数据能够在反馈回路中发挥作用,数据本身必须被赋予意义。
结果阶段
一旦数据有了意义,回路就能够继续发展,但是若要保证回路运转顺利,我们此刻还要知道如何去处理这些信息。
行动阶段
当明确了信息与我们需求的联系和由此产生的结果之后,我们现在要面对的就是做的挑战。
3.
人类大脑如何进行认知?元认知回路
元认知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概念,他还是有着广泛神经基础的大脑功能之一,产生元认知的大脑结构并非仅仅局限于大脑的某一区域,相反这些结构跨越了多个大脑区域,通过一个心理网络中的神经连接形成了一个大的脑区,其中就包含了广为人知的前额叶皮层,主要负责高级思维和推理。
我们将元认知回路的开端定义为系统,在系统阶段,许多无意识加工通过神经科学家称为“模块”的结构得以进行,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试图有意识的去控制右手和右臂的每一个动作,但我们不需要刻意的去思考这些司空见惯的动作,我们会有意地去做这些动作,但是我们不必专门去思考如何才能完成它们 ,系统中的动作功能控制模块自动操作了上述动作,不需要直接借助一时的努力,我们不可能经常有意识地监控和控制那些动作,更没有必要去控制住血压,心脏,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功能,因为这些在系统中都是无意识自动发生的,系统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加工中心。
为了弄清楚来自于系统的信息是如何进入意识空间的,我们有必要把这个过程形象化地投射在一个屏幕上,我把这个屏幕称作心理剧场。在心理剧场中,我们的有意识加工能力能够聚焦于系统的特殊状态,换句话说储存在系统中的信息,能够被提取出来,或者像是检索图书一样,为心理剧创作准备。
拿你可能做出的特定的社会情绪反应为例,有时你不能理解为什么某人的行为会使你觉得厌恶,但是如果你把系统中的情绪性关联投射到心理剧场的屏幕上,你就能仔细的对你的反应进行分析,也许之后还会对自己的思想产生新的看法,比如你可能会意识到你到这愤怒的根源来自于对之前发生的,类似行为的模糊记忆。一旦我们将血压的系统状态投射到心理剧场上,我们可以使用任何有意识的控制手段来影响他,比如说可以通过冥想或者其他放松技术,让我们感到身心平和。
无论模块是情绪的还是生理的,有意识的影响只能通过元认知加工,或者是与我们正在评估或是可能改变的事物“有意识分离”才能实现。
4.
意识层面的元认知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无意识是一颗承载了未被察觉情绪的大锅,它即将沸腾。如今认知科学家提出了新的无意识的概念,新的无意识并非是未被察觉的情绪,本能和欲望的释放,它是一个更近似于大型的模块加工系统,而不是一个心理情绪的无底深渊,有研究指出无意识信息加工速度最高可达到11000000次/秒。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意识空间中信息加工速度最高也只能达到40次/秒,如果我们把意识图百分化,意识空间连大脑加工的1%都不到,剩余部分都是新的无意识。
来源于无意识认知的想法和感情,可以渗透到“低级元认知”空间里,但低级元认知空间中,我们开始处理无意识和未知事件,但是这些事件却无法投射到心理剧场中,直到大脑中的指挥控制中心,将他们输送到高级元认知,这是我们心智的一部分,在这里我们从心理上分离,如同灵魂出窍般去看我们的所思所感。
5.
人格变化和幸福感
在人们的观念中我们从出生以来就被打上了某一人格的烙印,更有俗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我们的人格就如同被磨具定型,不再改变,然而在过去的十年间,研究者发现我的人格不仅能发生变化,而且人格上的变化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深远。
人格是什么呢?心理学家通过五种评价类型来定义人格,这五种评价类型通常被称为“大五”。人们通过做问卷得到一定的分数,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格类型,特定类型中的分数越高,某种”大五”人格类型在他的人格中所占的比重越大。比如说,一个在开放性上得分越高的人,比在这种类型上得分较低的人更容易接受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观点,在严谨性上得分较高的人,跟分数较低的人相比,会花更多的时间使一切井井有条。
6.
应变稳态和自稳态
这两个相辅相成,同时又相互对立的术语,告诉我们人类大脑是如何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的,并且他们直接对人格产生影响。
自稳态是指一个系统试图去保持稳定平衡的状态,而不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与之对立又互为补充的应变稳态是一个需要适应千变万化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系统所必备的,目的就是要接近自稳态。
我们的大脑同时包含了这两种动态,举例来说,大脑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中寻求一种恒定的平衡,但是我们从来不会一直保持其中的某一状态,相反为了应对外部和内部的影响,大脑会在这些状态之间来回变换,比如刻意延长休息时间会滋生抑郁,而长时间保持攻击状态下的高强度应激反应则会使我们的血压飙升。古语云,“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无论是放松还是警觉,过度都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