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概念转述:人的智慧,有生而知之,还有学而知之。生而知之,多是本能与天生记忆,绝大多数是靠学而知之。人不学则不知,这种知是知道、明白,而不是初步的认知。
广知,这是对谁的要求呢?普通人不太需要广知,甚至在古代底层人无法获得广知的机会,《素书》是写给管理者(贤人、君子)的。用现代话说,人的认知决定了你的格局,一个人赚不到认知之外的钱。强调了认知和心量的重要性。
如何做到广知?博学,向书籍(古代先贤)、老师学习,而且还要切问,请教老师、请教身边的高手,不知才问,问了就有答案。
个人体验:
年轻时,大量吸收、学习知识,人天生就有求知欲,希望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但是,进步最快的,当属问,问属于主动学习,有不懂的就问,问自己的疑点、困惑,释惑了,自然就通了。
做终身学习者。很多人出了校门,进入工作岗位,可以胜任工作后,就停止学习了,虽然认知在更新,但却不知“道”,不知认知里面的门道,每天日新月异的变化,带来的是越来越看不清的困惑。如何与时代、与宇宙同时进步?就是不断的学习,睁眼看世界,通于道,明于理,看清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
学习和人生成长是分不开的,而学习的典范,当属圣人孔子。最著名的那句话就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看似人生成长路径,却离不开终身学习与思考。四十不惑,现代人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孔子为什么可以做到四十不惑?首先是十有五而志于学。经过25年的学习专研,才达到不惑的境界。而很多现代人,到了40还没有清晰的志向呢。一个人的志向就是广知的核心,想要在某个领域立足,就是志向了。
行动指引:
先立志,在所在领域广泛吸收大量的知识,然后明白其中道理。尤其是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浅知识、假知识,要懂得筛选、比对,最后获得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