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人都知道,人生旅途中没有常胜将军,输了后能把挫败化为奋进的动力。拥有这样的技能比体验“赢”更为重要,毕竟拥有了这样的技能,“赢”只是时间问题。
如何引导孩子“输得起”,我认为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1、养育人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榜样
对于养育人来说,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入手。一方面,平时多读一些育儿类、心理学的书,或者你自己的喜欢的书都可以。从书中汲取营养,辩证地学习别人的方法,引导孩子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了解输赢这件事。另一方面,养育人自己的胜负心不要太强,有意识的调整自己,谨慎的对待“胜负、输赢”,以身作则,让孩子看到、感受到一个辩证看到输赢的榜样。
2、鼓励孩子“输”,允许孩子犯错误
在实际情景中,当发现“输”已成定局、或者“输”的可能性非常大的时候,鼓励孩子承认自己不擅长面前的这个项目、这个活动、这次比赛。并引导孩子从多方面分析这次“输”的原因,这次“输”让他收获了什么,认识了什么。如果孩子在“输”面前坦然,并且能发现“输”的这件事的小亮点,甚至可以当着他的面留下这次事件的印迹,强化他对“输”了这件事情的微小进步。我的方法是:给孩子写一封信,把这件事完整的记录下来,并告诉她当我发现她这个微小的进步时的欣喜。
樊登老师在他的著作《陪孩子终身成长》一书中说过一句话:我们又何曾是老老实实按照父母规定的路线成长的呢?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都会犯一些错误,尤其是一些在我们看来非常弱智、非常不应该犯的错或者过失。比如低年龄段孩子的作业,我们一眼就能发现他们的错误,可他们自己就是发现不了。如果太强调这次失误,孩子得到的信息极可能是“我不能犯错,我不能输”。
3、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人,面对真实的输和赢
孩子输不起、总想赢,有可能是“输赢事件”接触的少了,他体验“自然结果”的时间少了。如果身边没有同龄人,他们每天跟长辈或者哥哥、姐姐待在一起,被他们让着护着,孩子只能感受到“赢”的自然结果,缺少“输”的实际体验。孩子自然就会对“输”非常抗拒,也就是我们说的“输不起”。
所以,让孩子早早接触同龄人,并且营造一个“小孩子的事情大人不要管”的环境。大家年纪相当,不存在有人让着护着的情况,玩耍、比赛结果都是真实的,孩子会感受到真实的赢和输,对输自然也就容易接受了。
[if !supportLists]4、[endif]夸奖一定要是某个具体行为中的亮点,而不是无原则的夸奖
比如上面我分享的方法,孩子面对“输”了这件事,她能自己独立去分析原因、尽管有些片面,但我认为她的这个动作非常值得肯定。
比如孩子在分析输了的这件事时,突然告诉我她发现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愿意思考、发现其他的解决方案,这个动作也值得肯定。
夸奖的时候,一定要是发生在具体场景中的具体动作。而不是来一句“你真棒”,棒在哪里?为什么棒?可能说的人、听的人都不知道。
不管是空乏的夸奖,还是无原则的夸奖,都是不对的。夸奖是为了鼓励孩子某个具体的动作、希望他好的动作能培养出好的习惯。而不是去强调“赢”的感觉——你真棒。
5、做情绪稳定的养育人,帮助孩子梳理情绪
孩子输了、肯定很有情绪,大哭不止、沉默不语、撒泼打滚等等都是他们情绪的情绪表现。当孩子有这样的表现时,一定不是制止,而是认同他们的感受,允许他们发泄,帮助他们宣泄这种“输了”的情绪。
比如可以这样说“妈妈知道,输了你很伤心”。等到孩子发泄结束,再进行亲子之间的沟通,才也会有效果。
要强、好胜,这是优点,但应该有一个前提,一定要“能输得起”。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百折不挠、知难而进,方可到达成功的彼岸。比起让孩子一直“赢”,我认为让孩子时常体验“输”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