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学到了: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牌位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说:“夏朝用松木,殷朝用柏木,周朝用栗木。并且说:‘周朝之所以用栗木,主要是为了使老百姓战兢惕厉。’”孔子听到后说:“已成之事不提,完结之事不劝,过去之事不究。”
1、圣人“成事不说”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如何在生活中应用?
圣人明白因果的道理,所以成事不说,但普通人却正好相反——因为不明理,偏偏乐说已成之事。管好自己的嘴,特别想指导别人的时候,闭上嘴,今天早晨学习分享,我竟然错误地连接上昨天的学习,直接过度到下一章节了,所以自己特别想说的时候,一定是错误百出的时候。当果实已经成熟时,就想想还有没有帮忙补救的办法,医不叩门,如果别人不求医,根本不需要我们画蛇添足,去帮倒忙。圣人:成事不说,毫无意义,我:说成事,显出自己无知的高明。
2、“遂事不谏”何意?圣人指出我们什么毛病?
遂事,比起成事只差一步,如同已经进入轨道,可以直达目的地,只是还没有到达最后一站而已。李炳南先生:“遂事,是指三家已经遂心成事。宰我今对哀公进谏,为时已晚,不如不谏。”有时候,劝谏会让我们不长眼睛,不知道这恰恰是别人的隐痛。鲁哀公心知肚明,只是有苦说不出,谁甘愿在人前承认自己的无能呢?而且这样的劝谏,只能让别人窝一肚子火,本来,他是来向你寻求安慰的,你只需递一个橄榄枝即可,而我却偏偏不识时务,给他一通火上浇油,搞得别人脸色越来越难看,我还说得津津有味。这样的毛病我经常犯。尤其是在别人已经非常脆弱的时候,还会劝谏,岂不知自己都搞不清楚自他的位置与状态。真是羞愧,为自己从前的所作所为。为从前被我伤害过的人,很真诚地说一句对不起,由于自己的愚昧无知,错把歪理当真理,净给别人出馊主意。
3、“既往咎”是什么行相?如何改善?
既往不咎,李炳南先生说:“既往,是指宰我对哀公之言,虽不适当,然而已经说出,孔子亦不追咎宰我了,故云不咎。”鲁哀公问社于宰我之时,孔子不在,所以是事后才听闻此事,两人的对话即成过去式——既往。哀公失政,图谋复辟,不检点自身,却妄想借用外部力量,依靠越国军队和孔圣之大义,这是一种不切实际、不明事理的妄想。由此也可见哀公的小聪明,而非大智慧。不从根本上下手,却硬要改变一个已成的果相,这不是一个智者的做法,完全是愚夫所为。圣人又能说他什么,当然既往不咎。
宰我悲愍哀公有心作为,却不明方向,只是向外求,想要改变别人,又怎么可能得到结果。所以指点他,当效学三代先王,尤其是效法西周先祖,在自心上下手,战兢惕厉,发奋图强,勤政爱民,修身进德,自然会有功效。可惜哀公执著,偏听偏信,误会“使民战栗”是赞成动武,才造成了千古奇怨。所以,宰我慈悲之言,仍非对机,但既已说出,如泼出去的水一样无法收回,故圣人也是既往不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