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想思考今时今日做医药投资。
商业模式
医药投资早年投基础设施。2010年前启明创投就投资泰格医药,如今泰格已经具备在国际舞台竞争的能力。2019年康龙化成上市,股价一度彪高,2020年Hillhouse重金在二级市场增持凯莱英,医药研发基础设施(研发,制造; 设备,临床前中后期的人才)在中国已经初具规模。(Next-generation Therapy的能力另类)
2015年政策和药监局的一系列改革,以及2018年后科创板带动了一批做license-in的初创药企,这类药企也成为当下投资的大热门。从肺癌大癌种逐步覆盖到小科室,小领域。这个时期研发在外,做的是国内医药的’增效’ - 以这种方式带来更高的ORR, PFS, OS,更易接受的安全性,更优质高效的给药方式等。license-in模式只是进货方式不同,走的还是药企卖药的路子。
License-in的模式能做多久?
License-in模式存在三个条件:国内永续的对好药的追求;国外不干涸的库存;国内没有更便宜的同质进货方式。
国内永续的对好药的追求不是天然成立的,而是性价比和可及性共同决定。
国外永不干涸吗?假设国外的研发水平代表人类研发水平,和自然界的抗争永远存在,永远能够追求更好,那么国外这口井担心的是枯水季和旺水季。
理论上一个进货方式的存在与否是和性价比直接挂钩。现阶段只能国外进货,国内尚不具有足够的创新力。但国外进货天然存在milestone, royalty,国外进口药加成等增添成本。一旦国内进货条件成熟,license-in必然逐步失去优势。
下一个阶段本土创新药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