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说到这么一件事,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来找他,说我们是做航空颈枕的,里面填充的是乳胶,特别舒服。如果你坐飞机需要睡觉,就可以套在脖子上,美美地睡一觉。问小米要不要投资?
刘德说,这个行业我们已经在投资了,而且我建议你就不要碰这个行业了,因为你大概率赢不了。
朋友很奇怪,刘德说,你听我解释完可能真的就不会做了,我们投了一家叫8H的公司,这家公司是做乳胶床垫的。乳胶床垫是一张很大很大的整块乳胶,产品做完之后会产生什么结果呢?对,会切下来一些边角料。
朋友似乎懂了,没错,小米就是用乳胶垫刚好剩下的材料来做颈枕,剩下的材料不花钱啊,没成本啊,你还怎么和他们竞争呢?他的朋友果然知难而退。
我听刘德讲完,马上想到彼得·德鲁克关于创新的那句名言:
一切的创新,本质上都是把成本降低了30%以上。
紧接着我又想到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他认为创新的本质其实是对已有资源进行更有效的重新组合,然后达到更高的效率。
那怎么体现更高的效率呢?一是同样的价格做出更好的东西,二是更好的东西付更便宜的价格。
小米拿边角料做原料的策略不就是整合资源,优化成本结构的创新能力吗?
小米最早打造自己的生态链时,想要涉足充电宝行业,但是调研了好几家公司,发现自己无处下手,因为,当时一个5000毫安的充电宝大概要卖100多,将近200块钱的价格,如果我们做,大概也得卖这个价格,没有什么优势。如果从技术上优化,空间其实不大,所以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下手机会。
有一天,一个人来找他,说是做笔记本电脑电池的。我们都知道,笔记本电脑里面有一个叫18650的电池,它是一种电池的基本单位,它和大拇指差不多大小,特斯拉车里面的电池就是无数的18650电池串联起来的。他说笔记本电池每批出厂,都会多生产一些,用来调货换货,每次多生产的这些电池渐渐累积成了一大批尾货,希望小米能帮忙想想办法。
刘德一拍大腿:天哪,这东西厉害,18650是电池的最基础单位,那我们拿几节18650电池把它拼起来,那不就是充电宝吗?如果我们找一家厂专门来生产电池做充电宝,那我的成本肯定特别高啊。那我如果只用这个公司18650电池的尾货,对我来说成本就几乎是零,成本结构不就优化了吗?
如果你用过小米早期的充电宝,一定记得,那个充电宝体积不大,是铝壳的,壳两边是弧形的,中间是平的,铝壳一拆开看正好是四节18650电池,就横着排在一块。
卖多少钱呢?卖69元左右,在价格上,一下子腰斩了当时市场上的其他充电宝,这就是清场价了,市场就被清场了。今天小米充电宝几乎已经垄断了市场,是因为它创造性地改变了成本结构。
其实,小米做的所有创新,都是在让“收益大于成本”这个不等式里的各个相关要素,不断优化,直至差额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