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斜杠用于主业,提升你的职场竞争力
提起斜杠,80的人会与副业联系起来。因为有太多诸如《普通人如何通过副业月入5万?》这类的文章,不断在朋友圈吸引着你的眼球。
但反过来想一下,你会发现那些文章中的一个逻辑问题:那么多人通过斜杠(业余)技能,挣到的钱,居然比那些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主业的人还多。用自己的业余,挑战别人的专业,并且大概率还能战而胜之,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我不怀疑通过斜杠副业能赚钱,甚至是赚大钱,但拿来大肆宣扬我认为是不妥的。因为这里面很可能存在幸存者偏误,我们看到的结果,只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或者是我们自己愿意看到的结果。
斜杠技能是个好东西,但只把它用于发展副业你就亏了,斜杠技能可以帮我们扩展认知边界,打通知识的底层逻辑,把它应用于主业上,将有效提升我们的职场竞争力,为我们的增长飞轮加速。
著名作家/主持人梁文道,在谈到自己的斜杠经历时说:
我年轻的时候,干这么多事情,我后来回想,其实我总觉得我只了干一件事。
比如说,我做电影剧本、做杂志编辑、写专栏、做电台节目、做电视节目、做策划、教书、做一些机构的顾问,好像都不一样。
但其实,贩卖的都是同一种能力。那种能力是,怎么样去组织讯息,然后从讯息中找出一些能碰撞出创意的地方,用某种语言或者内容形式,清晰的表达出来。
其实是同一种能力,应用在了不同的领域,或者从不同的领域里,找到养分来滋养、培育这种能力。
二、斜杠人才的前世今生
为了更好地了解斜杠,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下斜杠的前世今生。
网上很多文章都说斜杠是2007年由美国人提出来的。但其实,斜杠这个概念不过是新瓶装旧酒而已。中国几千年来实行的都是斜杠教育,只不过不叫斜杠,而称为“通才”。
从伏羲作八卦、黄帝述《内经》、孔子编《春秋》,到东汉佛学东渐、南宋将佛学与儒学融合创立的程朱理学,实行的都是一以贯之的通才培养体系。
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耶鲁大学,这一所比美国国家历史还长的百年名校,奉行的同样是通识教育,她教学理念的精髓是:在成为专才之前,先成为通才。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整个世界都向着专业化分工方向发展,通才的提法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而在近几年,与通才类似的斜杠,又被屡屡提及。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分工越来越细后,使我们在思考和看待问题时,缺乏全局思维能力。
前几年,大家对斜杠的定义还是一专多能的T型人才,而现在,多专多能的π型人才才称得上是斜杠人才,也就是说社会对人才的培养与需求,又逐步回到了通才教育的模式上。还真应了《三国演义》开篇所说的: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斜杠应该是一种精神,而不是技能的叠加
1、事无大小,洒扫应对皆学问
有句话叫: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同样的:
看了很多书,依然写不出一篇完整的文章;
学了八门课,工作业绩反而下滑了;
为什么?
因为不停的看书、不停的买课,只享受学习数量带来的快感,而不去思考知识的运用,最终只会成为知识的“剩人”。
我的小表弟小程,两年前入职一家公司做产品经理。刚入职那段时间总向我抱怨,领导经常安排一些本职工作以外的工作给他,很郁闷。
我问他具体是什么工作。
他说是一些接送客户、会议记录、资料整理之类的杂事,这些事占用了他很多时间,没机会学其他东西,很焦虑。
我说这件事主要看你,如果你认为这些是都是小事、杂事,没有意义。那可以直接和领导反映,领导如果接受你的建议那最好,实在不行可以辞职,趁年青多尝试一些工作不是坏事。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事在古代来说叫“洒扫应对”。迎来送往学的是待人接物;记录整理学的是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当年,傅盛在周鸿祎的3721公司工作时,第一次跟着周鸿祎开会就被安排去做会议纪要。那天,周鸿祎讲了两个多小时。要知道,周是个思维非常跳跃的人,开会时,他的话题经常跳来跳去,他这个会议纪要做得很不容易。
结果,当天傅盛整理会议纪要忙到凌晨三点钟。之所以花了这么长时间,不仅是因为会议内容分散,而且是因为傅盛没有像别人一样简单地罗列领导开会时讲的内容,而是对着看似很散的会议纪要思考:周总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他为什么又从这个话题跳转到新话题,这个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他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在这种反复推敲和打磨的过程中,傅盛逐步梳理出了周鸿祎没有直接说出来的逻辑。
与此同时,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傅盛又把会议纪要的内容要点提纲挈领地整理出来,在关键地方标黑,在要点底下又列出次级要点,这就让人在看会议纪要时一目了然。做完了这些还不够,他又把会议纪要提炼成一份邮件正文摘要,这样别人收到会议纪要邮件时,不用下载附件也可以知道这个会议讲了什么。
周鸿祎看到傅盛做的会议纪要后,十分赞赏,当即就安排以后的会议纪要让傅盛承包。几年后,奇虎内部有人认为,在公司里能和周鸿祎进行思维对话的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傅盛。
因此,我们在处理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或是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不要孤立的眼光看。而要把它掰开,揉碎,再重新组合起来,打通他们的底层逻辑,才能把不同专业、不同事物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经验。
“社会网络学”中有一个有趣的研究结论:
在办公室里,大家最不愿意坐的位置就是过道,人来人往地,很容易被人打扰。但其实,这个位置天然会提高你和大家打招呼、互动的概率,增加让大家了解你、喜欢你的机会,所以,你的人缘就会更好。对于这类人,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 “中介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告诉我们,你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周围人对你的评价,而且取决于周围人对你的依赖程度。
2、人有亲疏,材尽其用即文章
上面用社会网络学来解释“过道座位”的价值,就是一种斜杠精神的应用。能用某种理论来解释身边的现象,至少说明你对这个理论有自己的思考,这就是斜杠精神。
再比如,在社会网络学中,我们经常见面的同事、朋友间的关系称为“强关系”;一些只加了微信,却很少联系的人称为“弱关系”。
弱关系虽然有一个“弱”字,但它的作用并不弱。它能扩展我们的认知边界,丰富我们的信息渠道。
因为你身边的朋友、同事通常都是一个行业、一个圈子里面的人,他知道的那点事,你也知道。
而半熟人所处的圈子很可能和你的圈子天差地远,通过他,你可以接触到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人,知道一些以前从未听说过的事情。
拿找工作和找对象这两件事来说,通过弱关系牵线搭桥的成功率,要比通过强关系介绍的成功率大很多。
所以,回到表弟小程的事来看,他完全可以利用做这些“杂事”的机会,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超级节点”,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积累人脉,为以后的发展积蓄力量。
四、如何做到把斜杠精神与主业相结合
想要通过斜杠精神加持我们的能力,在这里我为你梳理了三个方法:明确目标、模块化存储、灵活应用。
1、明确目标:发展斜杠技能要以能反哺专业,提升能力为原则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为什么能打动人?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经常忘记初心,缺什么炫什么是人性。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初心,也许前路迷茫,苦难重重,但只要耐得住性子,守得住初心,最终的结局就是我们想要的样子。
所以在选择斜杠的时候,第一个原则就是要对目标有帮助,只有这样,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困难的时候,才不会焦虑,不会放弃。
互联网营销专家李叫兽,通过做自媒体、写书、互联网营销三大技能协同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及影响力,被李彦宏看中,邀请加入百度任副总裁。
2、模块化存储,快速获取信息
在文章开头梁文道的故事中,他过做电影剧本、做杂志编辑、做电台节目、做电视节目、做策划等各种工作。工作种类虽然很多,但做这些工作,用的其实都是同一套底层逻辑:怎么样去组织讯息,然后从讯息中找出能碰撞出创意的地方,用某种语言或者内容形式,清晰的表达出来。
就比如会读书的人,书读的越多,阅读速度就越快;反之,阅读速度越快,能读的书也就越多。
为什么?
因为当你读到某一部分的时候,发现作者用十多页的篇幅谈的内容,其实就是在阐述某个模型的应用方法(比如是5W1H模型,MECE模型等),那你完全可以跳过这一部分继续往下看。当你大脑中存储的模型和知识越多,阅读速度自然也就上去了。
股神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就是抽象、使用模型的高手。他说:“ 长久以来,我坚信存在某个系统——几乎所有聪明人都能掌握的系统,它比绝大多数人用的系统管用。你需要做的是在你的头脑里形成一种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有了那个系统之后,你就能逐渐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芒格说的这个系统就是多元思维模型,他与巴菲特一起用这套体系,创造了7.7万倍的投资收益神话。
3、模块重组,清空大脑
把大脑用来思考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价值,所谓的思考就是寻找各个知识点、模块之间的联系。尝试把不同专业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看是否能发掘出新的价值点。
例如经济学里有个概念叫“边际成本”,把这个概念和互联网教学结合起来,就能实现99元就能听到,过去要十多万元的名师课程。
之所以要对知识模块进行重组,就是要通过你大脑的加工,把别人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可以尝试用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模块重组:
(1)记住知识点,以及这个知识点对应的适用场景,了解这个知识点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能带来什么价值。这几个维度就能组成一个知识模块。
知识模块=知识点 + 应用场景 + 能解决的问题 + 能带来的价值
(2)观察别人怎么在具体的场景中使用相关的知识点。
(3)找一个具体场景,把学到的知识点带入到场景中进行验证。
(4)对验证结果与预期进行比较,并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复盘。
对以上步骤进行反复的、持续的、有意识的练习。做到类似场景出现时,大脑能立即给出对应的策略,就说明这个知识点被内化了,真正变成了你的能力。
菲茨杰拉德说:“检验一流智慧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想法,还能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这也就是斜杠精神的精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