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就像一块石头投到我的内心一样,一方面有很多波纹、涟漪往外荡漾,另一方面是它在往下沉。
这个“往下沉”的意思是,我没办法回答是爱或者不是爱,因为是爱也不对,不是爱也不对。
首先,跟“抑郁”这个词本身有关,抑郁不是对外的,而是对内的。
如果一个人抑郁了,他敢要爱吗?或者说,一个人被爱环绕着,内心也充满了爱,他还至于抑郁吗?
一个人抑郁了,如果有人给他爱,或者他在环境中能得到爱,我觉得这是幸运的。
但是以我这么多年的辅导经验来看,这是一种想象,不会的。
就像在黑夜中,如果有光明和温暖,是没有人愿意往阴冷和黑暗中去的。
哪怕光明中站了很多人,他宁愿挤一挤也不愿意往黑暗中去。
所以我在想,他一定需要爱,这一点我们要承认,但我们也知道这是没有用的,因为不会有爱的。
01
抑郁需要的是爱,但不仅仅是爱,这个“不仅仅”是什么呢?
在我19岁时,看到素黑的一本书,书的内容我已经忘完了,但有一句话我一直记得,她说“爱是入口,出口是更大的爱”。
一二十年过去了,我才领悟了:爱肯定是自己给自己的,就算别人能给你也不行。
也就是说每个人必须学会自己爱自己。
就像孔子讲“唯仁者,能爱人,能爱己”,孔子讲的也是爱自己,怎么爱自己呢?
对自己诚实。
这不是我说的,这是我们儒家的八纲《大学》里面讲的:
“何谓诚其意,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诚实,坦诚;臭的、难看的、不好吃的,都不喜欢;美女,帅哥,金钱,奢华,好吃的、好看的,都喜欢。
这可以拿来诠释什么是“爱自己”,首先是尊重自己。
所以我觉得爱自己的第一步就是对自己诚实,允许自己诚实。
这从心理学角度也完全说得通的,你尊重自己就容易尊重别人。
因为你是爱自己的,你对自己诚实、尊重自己的感受,然后慢慢地你就会尊重别人。
“爱”不一定是给予你很多东西,我尊重你,你也尊重我,这本身就是爱的世界。
你想想,你活在一个尊重自己又尊重别人,别人也尊重你的世界中,这不就是活在爱的世界中嘛吗?
02
说到这里,我想起来梁启超,梁启超是公认的大咖吧,他教育孩子是怎么教育的呢?
梁启超儿子的专业是梁启超给他选的,他儿子其实不喜欢这个专业。
他儿子跟哥哥姐姐聊天时说起这件事,后来被梁启超知道了,他专门因为这件事给儿子写了一封信。
这封信的大致意思是这样的:
“我听说你不喜欢我给你喜欢的专业,你不要被我的思想引导了,你想成功,你的喜欢和爱好是最重要的基石。
因为你已经好几年不在我身边了,我不清楚你现在的思想,但是你知道爸爸会永远支持你的。”
当我看到梁启超这封信的时候,对比我在做心理辅导时接触的很多家长,他们都在为难孩子,都在扭转孩子,他们不能尊重和接受孩子的爱好。
一边口口声声说爱孩子,爱得死去活来,可以不要命。另一边对孩子是控制、操纵,“虽然我爱你,但是你必须按我想的来”。
所以现在的小孩子都缺爱,所以他抑郁啊。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
高中生抑郁检出率为40%;
初中生抑郁检出率为30%;
小学生抑郁检出率为10%;
也就是说将近一半的孩子都是抑郁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国家的未来是很可怕的。
03
梁启超的思想跟孔子所讲的因材施教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孔子的学问讲的就是你爱一个人最基础的表现。
《论语》中有一句话叫:
“有一言而可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意思是“孔夫子,你讲了这么多话,我记不住,你用一句话总结是什么?”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跟梁启超做的一样,他发现他给孩子选的方向孩子不喜欢,因为他爱他的孩子,所以他立马说不要按照爸爸的想法来,而是按照你自己的想法来。
这就是最基本的爱,尊重自己、尊重别人。
只有尊重过自己的人才会懂得尊重别人。
那些强迫孩子认同自己观点或者强制扭转孩子意愿的人,当年肯定也没有被尊重过。
一个没有被尊重过的人,他其实是一个受伤的人,他的内心永远住着一个受伤的孩子。
这个“小孩”后来变成了一股执着,就成了“你也得听我的,你必须给我这样子”。
这本身就是一种恐惧,不这样做了又能怎么样呢?怕什么呢?
所以,这些在强迫别人、咄咄逼人的人,有一个东西可以破,就是静下心来想想“我到底在怕什么”。
当你明白你在怕什么,对孩子就没那么多控制了,对自己也没那么多要求了。
心地干净才能做学问。
我们做任何事情,先有平静的内心,宽广的内心,山高水远、来日方长的内心,才能成事,否则不行。
以上这些是胡老师用他十几年治疗抑郁的经验对这个话题的一些见解。
话说回来,如果你现在正陷入抑郁中非常痛苦的话,可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与我们聊一聊。
胡老师十几年都在一对一的治疗抑郁,且跟踪了很多年都没有复发,这样的经验也许真的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