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河南女子在斑马线上遭汽车两次碾压的视频在网上流传,有人说这是6年前佛山小悦悦事件的翻版,更有人直言:路人见死不救就是人性冷漠。
的确,如果路人在女子被撞后施以援手,将她及时带离路口,就不会遭遇第二次碾压致死的惨剧。
但最应该注意的是,第一次撞人事故发生以后,如果肇事出租车司机及时停车查看,同样也不会发生后面的悲剧。
舆论放过肇事逃逸的司机,而对路人极力谴责,是不是让新闻有点失焦了?
无独有偶,前不久还有一个关于“见死不救”的新闻:《倒在8600米的登珠峰者:上百冲顶者路过却无动于衷》。
这名登山者获救以后,把登顶珠峰的“路人”集体推入了道德泥潭,可如果不是一家探险公司及时营救,他自己根本没机会去吐槽。
世人皆知,去珠穆朗玛峰登山是一项危险性极高的运动。如果选择去,就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因为在那里有一百种死亡的可能。这名登山者在氧气耗尽、身体虚弱的情况下仍旧坚持登顶,这本身就是在和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而且,凡是参加这项运动的人,都是冒了大风险花了大价钱的。他们的目标是去登顶,而不是去救人:一来没有这个责任,二来可能自身难保。
在那种极端环境下苛责他人不施救是人性冷漠,就是道德绑架了。
回到人性这个问题上,人性到底是什么?有人总结,有四种说法:人性善,人性恶,人性有善也有恶,人性无善也无恶。
但我以为,墨子的趋利避害说可能更接近本质一些。他在《大取》中说: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
趋利避害几乎是所有生物的基本特性。只有如此,生命个体才能在自然界的优胜劣汰中存活下来,种族进而才能得到延续,然后再向更高级的方向进化。
作为地球上最高级的生命,人类也难逃自然法则。所以,救人于危难者固然道德高尚值得敬佩,但并不能用这种最高道德准绳去要求所有人。
在第一条新闻中,路人面临是否救助这个选择时,一定是会权衡利弊的。在当下社会,一方面碰瓷被讹事件频发,当好人做好事的风险很大。另一方面,不让座捐得少都被挨骂,道德绑架案例层出不穷。
不管闲事一身轻松,管了闲事一身麻烦,人们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而且,普通路人突然面对这种情况极可能会不知所措。所以,抛开现实困境要求路人去施救,显然是不合适的。
在第二条新闻中,利弊选择就更加直接了:贸然救人,自己也可能活不了。活下来,才有可能完成登顶计划。救人的前提是首先要确保自己安全,和老天爷赌命的时候,选择自保并没有什么不妥。
当悲剧发生,仅仅去谴责沉默的大多数人性冷漠,是一种苍白无力的做法。与其如此,不如呼吁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真正负起责任。
肇事司机撞人逃逸,又因此引发了二次碾压致死事故,就该依法承担刑责。登山者在氧气耗尽的情况下坚持登顶,然后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也应该清楚能获救就是幸运儿。
人人互助的社会当然很温暖,但前提一定是人人自负其责,否则出了问题都要别人去背黑锅,那样的社会才是最让人心寒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