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当时在坐公交,我写东西的灵感大多都来自于坐车的时候,也可能是因为坐车时不太爱看手机,所以这段时间最容易思考。
以至于当我即将要构思完这篇文章的框架和内容时,公交已经到达终点了——我坐过了将近十站却浑然不知。
我在想怎么写才能让读者触动并且引起共鸣,我在想我要用什么案例去证实我的一些观点等等。
却一直没有想好开头要从什么地方下笔,换句话说,也许是不知道从哪个地方开始撕裂自己。
离开上一份国企工作将近两个月了,我特别清楚地记得我在拿到另一份工作的offer时,便迫不及待地向我的上级领导提出了辞职。
我的经理没有我想象中的很惊讶,只是很平静的对我说了一些交接工作的事项。
临走时,他还建议我应该给自己一段缓冲的时间,出去旅行一趟,看看风景,回来再投入工作。
可那几天,我似乎着魔了一般,因为下一份工作是教育培训行业,马上面临暑期代课,晚一天去,就会少一天的培训。
于是我在离职后的第二天,丝毫没有间歇的投入到了下一份工作。
是的,这个行业远比你想象的辛苦与压力,但是新工作带来的新鲜感确实让我觉得很充实,虽然每天回到家都几乎是凌晨了。
完全不同的工作气氛与工作环境,培训的时候我经常听课,我看着那些孩子一个个天真的脸蛋,还有家长坐在后排疯狂的为孩子记笔记。
我开始问自己,我是真的想要从事这个行业吗?我是真的想要给孩子们传授知识当一个教育的园丁吗?还是我一直没有想好自己要干什么,只是单纯的想要离开上一份工作,而恰好又有一份新的工作机会摆在了我的面前?
我被自己开始冒出的这些想法给吓到了。
我进去培训的时候基本是最后一个了,来得晚加上错过了公司系统培训期,公司怕我暑期带不上课,这时就告诉我说想让我去重庆校区半年并且让我考虑一下。
我想了两天,我没有想清楚自己去不去,因为我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可以说服自己的理由。
于是,我趁着这个机会,拒绝了公司的这个安排。
更重要的是,我认清了自己根本没有清楚的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要知道,人的一切无知,其实都来源于对自己内心卑劣、丑恶的不承认。
我承认了自己内心的迷茫与无知,所以我走了。
——————————————————分割线—————————————————
接下来就是我觉得是我人生前25年与后N年的一条分割线,为什么这样说呢?
下面我会围绕着”读书“、 ”学习“、”思考“、”自律“这四个方面浅谈。
一、有目标的读书
我把读书摆在了第一位,我之所以空白了这段时期,就是因为对”读书“这个词有了新的定义。
当我还在培训的时候,有个老师开会时经常说一句话,"不读书,你是在这个行业走不远的。”
而何止是这个行业,人这辈子在任何行业任何时期,不读书,都是走不长远的。
也是在这个时候了解了一些因为读书改变了人生轨迹的大咖,樊登,罗振宇,彭小六,秋叶,古典等等,太多了。
他们都是坚持读书,创作,开始了人生的巅峰之行。
我虽然爱写点东西,可是我不得不再一次承认自己丑恶的一面——读的书还是太少太少。
我在这段时期,非常认真、冷静的确认了自己的长远目标,那就是决定在写作这条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为此,我还将我的写作之路的目标一条一条的细化,包括对将来工作的分析和写作技能的如何提升。
可是我知道,不读书或者读书少,都会让我立下的这个目标时刻夭折在襁褓里。
于是,我在这段时期里,开始了无比坚定的读书之路,不光是读书,我从研究为什么读书开始,到读完之后读书笔记的输出,我坚持一周至少两本书的阅读量,每天至少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
我将在书中学习的内容不停地用在实践当中并且跟别人分享。
有一个朋友在跟我聊天的时候,他不停地在刷抖音,他说这也是学习,我问他,在刷这些视频的时候是不是很开心,他说是。
我就对他说,这就对了,真正的学习都是痛苦的,至少一开始是痛苦的,而你的这种,不是学习。
所以,一定要明白,学习的开始,都是痛苦的,那些在一开始带给你的满足与开心,都是披着“学习”外衣的幌子。
读书,是成本最低,代价最低,最系统的学习方式。
要先将目标确立下来,你才能明确,自己在后面的读书过程当中,围绕着目标去读书。
二、联机学习,抱团成长
学习一开始是痛苦的,尤其一个人看着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一个人去走这条路,难坚持不说,还会非常的容易放弃,尤其对于一个思想观念转变没多久的我来说。
但是我没有选择一个人悄悄的走读书写作这条路。
有一个朋友建了一个知识学习的群,这个群没有任何商业或者其他目的,就是什么都能分享的一个群。
我开始将自己每天看的书,写的读书笔记都分享在群里,一开始群里其实并不活跃,因为这个群本身就不是一个有目的的群。
可是当有一天,有个书友在群里问怎么样快速读完一本书的时候,那段时间我正好研究了快速阅读的方法,于是用自己的话在群里给他传授方法。
这件事虽然很平常,可是让我意识到学习在团体与实践中的运用会不断带给你成就感,而这份成就感作为一种自我激励,又不停地反馈给我的大脑,促使我更加积极的读书学习以及分享,并且会激发群里其他人对这个知识点的讨论。
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观点,你也会形成不同的思考。
三、多花时间思考
这段时间我有时回忆之前的工作,觉得自己特别可笑,在国企工作的时候,朝九晚五,周末双休,我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去思考自己的未来规划。
可是我没有,看似忙忙碌碌的工作,实质上并没有给我带来任何的思想改变。
而只是在教育培训的那个公司短短的待了两周,从早上的八点半一直安排到晚上的十二点才回到家,这段看似几乎没有留给自己思考的短短两周,我却对我的未来考虑了一个通透,说到底,自己之前还是没有活明白。
就好比之前在上一份工作的时候,周围的环境就是一个圈,而自己在这个圆圈里头,绕着边缘行走,看似一直不停的向前走,其实到最后还是会回到原点,因为只是机械的沿着轨道没有思考的向前走。
而静下来思考的这段时间,我却无比的坦然,就像是走出了这个圈外,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注视着这个圈,它的形状,大小,轨道方向甚至是陷阱迷雾,我都看得清清楚楚,因为我知道了如何要怎么去思考一件事,读书之前先想自己为什么读,写一篇文章之前先想自己为什么去写。
而一个人明白了如何去思考,就会知道如何去学习,因为他学会了如何给自己提问,而一个好的问题,甚至胜过无数个正确答案。
四、”以自我为中心"的保持自律
想清楚自己的终身目标后,这段时间的我生活的无比规律,准确的说应该是越来越规律,因为一开始的过程是比较艰辛的。
我爱睡懒觉,刚开始的几天早起太困难了,于是我用晚上的时间去弥补我的一天列的任务清单,可是赖床的愧疚会让我一直记在心里,而且我内心深知早晨时间的宝贵。
而一个人要想完成自己定的目标,自律是必须要过的一关,无可厚非。
我买了一个声音超级大的闹钟,每天固定时间脑袋“嘭”的被炸醒,醒来以后,我开始我一天的事情:
七点二十(当然这个时间会不停往前调)起来洗漱刷牙,锅里给室友和我煮好“玉米”或者和好鸡蛋面粉;
接着花半个小时冥想,晨间唤醒瑜伽打卡,就在我们的那个学习群里打卡;
瑜伽完毕,洗手,盛出玉米,或者煎鸡蛋饼,等到时间差不多,室友刚好可以拿着早餐去上班;
接着吃完之后我就去图书馆,还书,借书,看书,看着完之后写读书笔记;
晚上回来手绘或者PS学习一到两个小时;
室友回来的时间比较固定,跟她聊完天开始晚间的瑜伽;
然后躺床上冥想睡觉。
这些天基本固定了这个模式,你会发现,一开始的艰难,但到后面已经成为了习惯,即便有时候一天的事情没有全部完成,但最主要的事情完成后,你也不会觉得一天虚度,这也是所谓的“二八定律”。
我关闭了朋友圈(微信可以设置),不再去关注别人的动态并且现在已经习惯,我每天只看自己的朋友圈,以自我为中心,分享自己学习到的内容。
我相信,想要做出改变的人自然会看。
因为你时刻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且这些事情基本都是围绕你设定的目标。
坚持的这段日子说长不长,但是对自己来说,却已经是前所未有的革命胜利。
真的是所谓的“浪子回头”,如果我没有明确自己目标,我想,我连三天可能都坚持不下去。
室友也说,感觉你没工作的时候比有工作的时候更加充实,我听着这些话,我知道,自己在改变。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坚持下去的不一定是胜利,有可能是一地鸡毛》,当时的自己处于迷茫期写的,回头再看时,觉得当时的自己是有多么的消极迷茫才会写出这样的文字。
没错,我后悔离开了工作之后才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我后悔过了25年了,我荒废了这么多年的时间才去明白和决定坚持一些事。
但是我也感谢自己的辞职,让自己从圈里跳出了圈外,从一个当局者变成一个旁观者,重新审视自己,承认自己的丑恶、卑劣。
而这份通透明白,远比我得到一份好工作更让我觉得富有,这感觉就像是中了一张不知道数额的彩票。
至于金额是多少,就交给时间去填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