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632年,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城濮,也就是山东甄城一带展开大战,是役,楚国大败亏输,退出中原,晋国因此声望大涨,掌握了中原霸权,晋文公也因此成为继齐桓公后,中原地区一个很了不起的霸主,厉害到了天下共主周襄王,都不得不派人表示恭贺,并求他办事的地步。
城濮之战后,晋国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可楚国呢,却走了背字,他们自楚武王起,就打算观政中原,其后历经数代努力,终于踏进中原门槛,有了点成绩,可谁料到这一仗,居然一夜打回解放前,让楚国数代努力毁于一旦,因此,楚成王是勃然大怒,非要下诏逼迫子玉,也就是成得臣自杀,子玉死后,晋文公才松了口气,认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再也不用担心楚国的报复。
而楚国国内呢,纷纷痛惜失去这么一位国之干城,因为与管仲起名的贤相子文死后,大家都认为只有子玉,才是最有可能继承子玉的事业,并让楚国强大起来的人才,可如今,仅仅因为一场失败,便逼迫这么一位经天纬地之才自杀,其中自然有楚国历来不入败将的传统,但问题是,子玉有先王遗诏,可以免死金牌,相当于有免死金牌,如今就这样逼迫子玉自杀,自断一臂,自毁前程,难道不是楚成王太草率了了吗?
表面上,子玉自杀之后,楚成王好像也忽然想起所谓免死金牌的事情,并为之懊悔不已,那么,楚成王真的后悔了吗?其实我们深究一下子玉必死的原因,就会发现,楚成王之所以逼迫子玉自杀,并不只是因为他打了败仗那么简单,到底什么原因。
简单点说,楚国有个若敖氏家族,就是在第三代,一代贤相子文手里发达起来,若敖氏发达起来之后,不但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掌握了楚国军政权柄,而且私养了一支部队,号曰若敖六卒,春秋时期第一个有称号并打出威名的家族部队。
若敖六卒有什么了不起,一卒30乘,六卒共180乘,那时候宋郑等国打仗,能派出300乘军马,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也就是说,这支家族部队,相当于一个小诸侯国的全部军力。
楚国是地盘大,人数多,但一个家族就有一个小诸侯国的军力,再加上若敖氏有不少人在朝廷掌权,也出了不少名将,其中就包括子玉,他们稍微倾斜一下资源,给若敖六卒给予最精锐的装备,打造成楚国王牌中的王牌是不成问题的,事实上,若敖氏家族,真的做到了。
城濮之战中,本来楚成王信心不足,是不想跟晋国开战的,但就因为晋文公离间曹卫等国,做了些外交上的努力,惹得子玉勃然大怒,非要跟所谓的“老贼”即晋文公见个高下,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时候,子玉曾派人向楚成王要求增加援兵,但楚成王为了让他退兵,并没有答应,结果呢,子玉一怒之下,决定利用家族的力量,自己打赢这场战争,于是便把若敖六卒拉上去,放在中军,由自己亲自统领。
战争开始后,晋国深知楚人的习惯,所以避开精锐的中军,只攻打相对较弱的左右两翼,结果,战斗中,当左右两翼被晋军冲散后,子玉一看情况不妙,亲自带领中军,整军后退,结果呢?
战后,楚国正宗的国防力量,安置于左右两翼的楚军几乎全军覆没,可安置在中军的若敖氏家族部队若敖六卒呢,因为撤退的及时,伤亡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是完好无损。
就这样,一场关乎楚国命运的大战,你子玉不听王命,一意孤行也就罢了,到最后却是国家的力量损失殆尽,可你家族的力量,却完好无损。
本来若敖氏坐大,楚王就颇为头疼,现在因为楚国军队的损失,导致若敖氏更加强大,事情做到这个份儿上,子玉,也就是成得臣,到底为私还是为公,楚成王心里,估计已经打了大大的问号,此时,恰好楚国又有败将不入的传统,子玉自己又羞愤难当,楚成王也就只能顺理成章,逼迫他自杀,先消除一个隐患,以削弱若敖氏家族的力量了。
事实上,到了春秋中晚期,诸侯国君弱臣强的局面已现端倪,楚国的楚成王觉醒的不算早,但也不算晚,子玉,也就是成得臣死后,王室与若敖氏家族的关系从此变得微妙起来,直到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继位,若敖氏族人斗越椒还搞了一次篡权的把戏,楚庄王也就是为了对付若敖氏,才坚持三年不鸣,到一切都准备妥当以后,方才一冲而起,杀死斗越椒,打败若敖六卒,荡平若敖氏之乱,从此大权在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