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热度不减的现今,传统课堂上“填鸭式”教育屡见不鲜。每节课40分钟是个定数,于是辛勤的老师们不停在讲,恨不得把每句话复制100遍。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还有时间去思考、去表达、去沉淀吗?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教师应善于利用儿童天生的学习欲望,充分挖掘儿童的内在驱动力,让儿童真正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
小雨是个很可爱的大男孩,水汪汪的大眼睛透出的是满满的求知欲。可是,他的成长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原来,小雨生长在一个大家庭,家里六个大人围着他一个人转,小时候就像个小少爷,家人对他有求必应。甚至有时候当小雨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父母明明想拒绝,可是四位老人会联合起来批评小雨的父母,让他们左右为难,想小雨的教育之路更艰难了。在这样的生长环境中,小雨养成了很多坏习惯,上小学一年级了吃饭还要人喂,作业要父母每时每刻盯着才肯做。和老师的多次沟通后,小雨的父母痛定思痛,做出改变——搬出乡下的大房子,让小雨不再有“靠山”;做作业提出要求,有时间限制和表现奖励;每天晚上抽出半小时陪伴聊天或阅读。教师也积极配合,适时在小雨的爷爷奶奶面前表扬小雨父母教育的得当;在教室专门为小雨设置一个小岗位,让他有集体归属感,在为教室干活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
蒙台梭利说:“我们必须尽可能依据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让他们有发展的可能性。”每个儿童都具有自我适应和成长的内在的力量。亲爱的教师,让我们学会聆听儿童生命的声音,尊重儿童神奇的生命过程,满怀信心地等待儿童,让儿童成为自己的主人。
有时候,我们总是以爱和“为了你好”的名义,去禁止孩子尝试、体验、失败、犯错,无视孩子独立的渴望,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时,本质上已经远离了真爱,而变成了控制,是没有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生命来理解和尊重。真正的爱是给孩子更多的选择,增加孩子的力量,帮助儿童建立起他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称,人有五个层次的心理需要:饮食与性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按照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的话来说,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成为自己。作为儿童成长的引路人,我们教师和父母应该学会如何去爱,如何放手,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自己的生命中分离出去,努力成就他作为一个个体独特的生命价值,并始终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就是我们给孩儿童最好的教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