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巧合下,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只是想出来走走,于是选择了福建三明为落脚地进发。
一路经过泰宁。下午15:26到的大金湖,一个可爱的停车场叔叔走过来,我以为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开心的准备迎接,毕竟要开启旅行模式了嘛,递上在下高速路边买的小橘子,满心期待着后话...然后就是叔叔平静的让我知道已经下班了...我抱着反正都来了,那就溜溜腿,四下走了走,着实漂亮的一处巧夺天工之景,仿佛身在桂林,又仿若在千岛湖一般。山环绕着水,水陪伴着山,重叠着,若隐若现。如若可以架一叶扁舟在水中,那也许真是人生一件快意之事吧。
小小停顿后,又踏上行程,到达泰宁古城。循着前人留下的足迹,一一打卡美食。先是“永安粿条”的汤粿条(汤粿条里面真的只是骨头汤配素白的粿条,别无他物,建议点一个活肉搭配),上餐后看到如此朴素让我自个偷笑;接着是“建宁辣肠粉”的拌辣肠粉(此肠粉是小肠加粉),自我想象以为是广州肠粉,上餐后才让误解真相了,它是加了辣椒的小肠加米粉再配上些老坛酸菜;溜达了一圈古城后再去的“老地方牛肉粉”,正好赶上学生下课点,有不少学生在里面,点了份牛肉面(牛肉有股淡淡的某种中药的味道,有点像肉骨茶的浓郁版)加块豆腐(好像是炸过后入汤里去煮的,外口感有点像虎皮,里面嫩嫩的),外加个碧玉卷(外观好像烫皮卷,口感是糯唧唧的)。
因为时间原因,夜游尚书第(建议配个电子讲解文字,对着来参观,否则就如我一样词穷的只会讲感叹词),tips后花园里面有一刻挂了两颗大柚子的柚子树,赶上书院那一廊的灯坏了,有一种沉浸式密室历险感。
从泰宁赶个晚点往三明行。
一落地尝了下“猪杂粥”(白粥现煮拣选的肉肉)天梯让我解锁了新的认知,整体的口感是在冬天一口下肚全身暖暖的状态,胡椒与粥和肉互相融合,分不出彼此。
晚上落塌的是三明饭店,在面西的落地窗处可以一览“三钢”和一河横跨。
次日的一早下了小雨,撑着一把伞,步行去的“麒麟山”。有一种空山新雨后的清新感,有两条路可以上山,一是正门的台阶(费腿是真的),另一是从动物园方向上的柏油路(距离相较更远)。还有一条是绕山走的栈道(风景是720度看三明三元区)。
下山后去了“列东综合市场”,熏板鸭(沙县特色,蒸熟可食),鸭脖鸭架(油炸后用酱料处理的,很适合看电视时边啃,有点费牙)。
午餐多亏前人留痕,找到一处藏于偏僻的地方-“碧口水煮”(点菜才知胃太小,招牌水煮是按份卖,里面有虾,鱿鱼,猪肉,鸭胗,鱼肉,青口,花蛤,大白菜,黄瓜)对于人少的旅行者不太友好,根本吃不完。
带着超载的肚子去了“瑞云山”(天然的大氧吧),走路消消食。
晚上到“难得怪味”尝了黄鳝粉,红色酒糟的汤色,配上韭菜和老坛酸菜,味道恰到好处。晚餐后有幸品了福建的茶,生普,肉桂,还有一款忘了名字了。底蕴难分伯仲,味道各有千秋。
煮一壶茶,焚一炉檀香,看茶烟袅袅,醉了岁月,淡了乾坤。
从三明一路向北到沙县,看了看传说的“东门”(我去的时候还在修还在建,有一种南锣鼓巷的感觉,感觉各地都在仿古风);沿着东门走到“罗兰烧饼”(只是打了个卡);在“香兰烧饼”(刚出炉很酥,配上芝麻很香)买了腌菜和咸香;在“佳兰烧卖”(薄如蝉翼的皮,奇怪的是蒸过为什么皮不歇,仿佛如金鱼一样鼓鼓的,馅是粉丝)买了小份的,建议蘸酱汁食用;在一处“绵绵糕”店停留了一下,一点都没有想买的欲望,直到看到一个小朋友在试吃后也想尝尝,尝过后我一直对店家说你家东西会上瘾,于是买了草莓和玫瑰的双拼(坐在河边又炫了一大块);看了眼“李记沙县小吃”(种类眼花缭乱的多),奈何没有肚容量了。
来了趟沙县居然没有吃拌面,也许不完美才是下一次缘分的开始契机吧。留个念想,下次见吧。
一直在路上,是一种人生态度,让自己的心充满年轻,去探索,去经历,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