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读后感

区域活动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接触比较多、也相对比较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在这种自主、开放的活动中,幼儿不断建构新经验,获得个性化的发展。近期,我有幸阅读了戈柔老师的《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以下是我的一点思考与感悟:

蒙台梭利说过:“教育对儿童的巨大影响是以环境作为工具,让儿童受到环境的浸染,从环境中获得一切,并将其化为已有。”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促进儿童思维、深度学习、幼儿个性化发展等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教育作用。打造区域环境不是教师的一个人的事情,我们应从儿童视角出发,关注幼儿多方面的需求,鼓励幼儿参与进我们的创设,不断激发幼儿的探究行为。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基于儿童视角创设区域环境呢?

首先,我们要创设安全的活动环境,帮助幼儿获得身体、心理及精神上的安全感。教师应关心呵护幼儿,给予幼儿自主选择游戏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幼儿之间和平相处。我们还应帮助幼儿获得归属感。每一个孩子都是平等的,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无视个别幼儿,使他们成为被忽视的孩子。对于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的进行回应。我们所创设的环境应让幼儿获得被尊重感。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存在着不同的表达、想象与作品表现,教师应充分接纳孩子们的不同,引导孩子们学会接纳自己,进一步学会欣赏他人,接受那些不同的存在。

其次,良好的区域环境要能激发幼儿积极的探究行为。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小小的脑袋中总是装着十万个为什么,每天都能听到孩子们问:“为什么呀?这个可以干什么呀?”他们渴望知道身边所有的事物。所以在区域中,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多功能的物品,如在美工区中,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毛根、瓶盖、木块、树叶等,这些都是幼儿平常生活中常见的,可是放在美工区可以怎么变出哪些不同呢?我们要给幼儿更多的想象和探索的空间,在好奇中唤醒幼儿的探究欲望。

光有探究欲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创设符合幼儿认知兴趣与年龄特点的活动环境。我们在投放区域材料时,既要考虑到能力较强幼儿的发展需要,也要考虑到发展水平较低幼儿的需要,注意幼儿发展的差异性。如在美工区提供的轻粘土,有些幼儿想象力丰富,经常会用轻粘土捏出不同的造型并赋予不同的定义,而有些幼儿能力较差,拿到轻黏土只是随意的揉搓、按压,没有成品的展现。对此,我们可以先提供一些成品的图片,拓展幼儿的经验,同时也鼓励水平较高的幼儿积极、自主地创造。

最后,我们应给予幼儿自主探索的空间,鼓励幼儿积极创造不同的游戏玩法,尝试自己制定活动规则,真正做活动的小主人。

环境是孩子的第三方教师,它不仅给孩子们提供了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而且记录了幼儿的活动过程,呈现了活动成果。我们应创设真正属于儿童的区域环境,引导孩子们在环境中实现主动学习,不断发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