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书,听到一句话: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我将这句话倒回去听了好几遍,然后按下暂停键,久久不能平静……是呀,我们多少人经常在深夜独处的时候会去有意无意的触碰自己的童年——有酸有甜、有悲有喜,可是总是有挥之不去挣扎在内心伤痛,这些伤痛我们轻易不敢提及、这些伤痛我们不敢直面、这些伤痛我们一直在努力拂平、这些伤痛可能还在延续……
有一组调查数据显示,自己认为童年过的特别健康的人在全社会只占到25%,也就是说75%的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童年逆境。而在童年逆境中情感暴力表现最为突出,情感暴力的最具体的体现就是通过语言。
无论是《都挺好》里的苏明玉、还是《欢乐颂》里的樊胜美,还是在《爸爸去哪儿第6季》中的杨烁,哪一位的内心创伤和行为表现不是受儿时父母语言的影响所致呢?苏母对苏明玉出生这件事有着原生的排斥——所有与二哥产生的冲突,母亲不分青红皂白骂的都是明玉。樊胜美好不容易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了大城市打拼,但是依旧摆脱不了妈妈、哥哥和嫂子的侵蚀,妈妈打电话从来不关心她过的辛苦不辛苦,总是要她给她哥哥打钱。她倾尽所有努力满足他们,满足到自己快崩溃了,可是发现就像无底洞一样永远都不可能满足……杨烁在《爸爸去哪儿第6季》里对孩子的诈尸式教育上了热搜被抨击,结果挖掘出了杨烁小时候就是被父亲这样教育大的,16岁时因为与父亲关系不合才离家出走、远赴北京,好不容易自己长大,却无意识的变成了当年父亲的样子……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父母的语言伤害,会对孩子有多大影响?据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父母语言的伤害会给孩子带来自卑感、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破裂、会让孩子无法适应学校等集体生活、会让孩子形成“讨好型”的和“多面”人格,甚至让孩子未来走上犯罪的道路。还有个很重要的事实:儿童的语言当中平均95%的词汇和父母是一样的。所以,常言道,“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孩子怎么样说话,大人就能够反思到自己是怎么样说话的。如果父母每天跟孩子说话都非常冲、经常用粗话教育孩子,那么就别指望孩子变得温文尔雅,讲礼貌。
1. 父母的语言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资源
我们知道——森林资源、石油资源、煤炭资源、电能、水能等等这可见的、可度量的、可买卖的资源大都很受重视。但我们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是被忽略的,这种资源就是父母的语言,它虽然不要钱、不可见、无法度量,但是我们每个人能够意识到父母的语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无论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乃至整个国家,将是多么巨大的一笔财富和多么重要的事。
国外有两个案例,一个医生给两个先天失聪的小孩做了植入人工耳蜗的手术,但是到了三四岁以后,医生去追踪这两个孩子的状态,发现一个孩子跟正常孩子没有任何区别,能够正常的听说表达上的也是普通学校、另外一个则上的是残疾人学校,且语言能力很低,医生很奇怪,就去两个家庭里边去观察,就发现已经正常的孩子家庭成员每天都在跟孩子说很多很多的话、另外一个家庭成员几乎不跟她说话。为什么差距如此之大呢?我们的大脑,它不但在建立神经元连接也会断掉很多神经元连接。父母不经常通过语言刺激孩子的神经元链接,久而久之它就会断掉。婴儿期的时候,我们的大脑是大爆炸的,快速大爆炸建立很多连接以后,那些经常不用的连接就会被断掉、就不要了,慢慢地就不会再长了。所以我们在上了年纪之后,学语言会非常困难。经过比对不同年纪段的孩子发现,9个月以后,孩子跟孩子之间就已经不一样。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这个孩子的读写水平将决定着他今后上什么样的大学。小学三年级以后这个差距就已经变得越来越大了。而孩子的读写水平决定于父母给孩子所说的肯定性的语言。
2.作为父母怎么样利用好这宝贵的资源,让你在育儿的道路上觉得轻松快乐、给你的孩子最有力的成长助力、同时让你的孩子成为那幸运的25%中的一份子呢?
《父母语言》这本书中为我们提供了父母语言发挥积极作用的三大法宝——3T原则:共情关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轮流谈话(take turns)。
共情关注,很简单的套路就是观察孩子的行为、理解他的行为、帮助他讲出来。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先抱抱他(七田真早教里提出过8秒钟拥抱法也就是这个意思)、帮他说出他的情绪和他哭闹的原因,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先压住自己的火、现在孩子的立场,尝试说出是什么原因他不高兴了?等他情绪稳定后再告诉他发脾气对别人带来的伤害,以后我们为了不伤害就不要发脾气了,最后鼓励他对受害者道歉;在孩子对某件事或者某个东西特别关注的时候,先说出,哦,它看起来确实很不错,你喜欢它,对不对?在孩子展示他的才艺的时候不要敷衍的说声你真棒!要看到他努力的过程并夸奖他努力的品质,比起夸赞天赋,对孩子正向影响深远的更是夸赞后天努力的品质。
充分交流,就是要多说。我们要尽量多地跟孩子去解释这个世界,尽量多地让孩子去延伸他的想象力。用平行谈话、脱离语境以及言语扩展的方式帮孩子丰富他的词汇和现实世界之间的连接。在电子产品发达的今天,很多父母给予孩子语言输入的方式是给孩子扔一个手机、平板或者电视,这样既不关注、也不交流。孩子所看到的这些东西,跟他眼前发生的世界无关,他根本没法把这件事和那件事建立起来连接,无法建立大脑的神经元连接,更不会发达。比如说孩子往你脸上扔了一个玩具,你显示出不高兴并跟他讲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和这样做的后果,他会至少有意识——“哦,这样做,大人会生气”,但是他要盯着看某熊动画片,经常看到熊大熊二头上被打个包,但是没有什么严重的后果,马上又好了,孩子就会有这样的反应:好像没什么事,打人也不会怎么样嘛。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在电视机前长大的孩子情商低的道理所在了。
轮流谈话。轮流谈话首要是要停止用命令式的、封闭式的方式跟孩子谈话。比如,很多父母特别喜欢说:不要动、老实点、别碰那个东西、不要这样!这样说话是没有轮流的,没有让孩子感受到这里的因果关系。如果你要制止一个孩子做一件事最好的方法是用因果关系说,这个炉子很烫。你想想看,如果摸这个炉子会怎么样?会烫到手,知道吗?你让他联系起来这个因果,所以用因果关系来解释我们为什么生活中存在很多禁忌。但是,很多家庭所用的就是特别简单的用命令的方式,命令的词语只会让孩子停止探索,不敢去尝试。
另外,命令式的语言在无形中也会影响孩子自控力的形成。如果一个父母整天用命令式的语言跟孩子讲话,孩子就会不认为这些东西需要我管,规则是什么我也不知道,反正你说不要做、命令我不要做,这样他就不会去尝试自己掌控这件事情,自控力会逐渐下降直至丧失。从小塑造孩子自控力的重要性我们可想而知,美国著名的棉花糖实验给了我们最直观的答案。让一群孩子坐在一起,摆好一排棉花糖,老师说如果等够五分钟不吃,就会再奖励一个棉花糖,很多孩子受不了就赶紧吃了,有的孩子就特难受拿起来闻一闻、舔一舔,有的孩子坐着不动。经过了30年后再看这些孩子的成就,当年那些能够坐得住的、能够不吃那个棉花糖的孩子的成就要远远高于那些直接把糖放在嘴里的人。
3.孩子的起跑线不是培训班、不是学区房,而是父母和照顾者的语言
有两位美国人类学家,一个叫贝蒂·哈特,一个叫托德·里斯利。这两个人早在1995年做了著名的的“3000万字差距”调查:他们监测了55个家庭,给这55个家庭装了很多的仪器和设备,征得他们的同意来记录他们跟孩子之间的互动。他们实验得出不同的家庭环境跟孩子所说的语言数量存在最本质的区别,且词汇量大的孩子普遍学习成绩更好。这个差别能影响到什么呢?——会影响到孩子的智商、影响到词汇量、孩子的语言处理速度、孩子的学习能力、成功的能力和潜力。
当今教育资源日益严重不均衡,不止存在于国家之间的差异、城市之间的差异,也存在于家长提供财富程度的差异,这种问题不可能一夜之内通过重新分配使它回归到均衡。但是,我们能够做到的是什么呢?就是父母或者照顾者提升意识,意识到父母的语言对于孩子的各个方面都会有影响,并努力利用好父母语言这个宝贵资源,让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就已经具备非常丰富的大脑神经连接——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也许,我们是第一次做父母、也许,我们甚至自己还未从童年的暴力语言的阴影中走出,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对于暴力语言最有利报复就是不要成为施暴者那样的人,用我们最宝贵的语言财富去滋养下一代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