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玠、吴璘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将领,为保卫秦陇、屏障巴蜀立下了汗马功劳。以下是对他们的具体介绍:
吴玠:基本信息:吴玠(1093 年-1139 年 7 月 18 日),字晋卿,德顺军陇干县(今甘肃静宁)人。出生于北宋末年,成长于动荡的时代。
军事成就:和尚原之战:南宋绍兴元年(1131 年),金军统帅将战略重心转向西线,试图从陕西打通入川通道。吴玠带领兵士在和尚原成功阻击金兵,让南下的金兵吃了败仗。金军布阵时分时合三十余次,吴玠随机应变,最终伏兵四起,大败金军,完颜宗弼被流箭射中,惊慌逃跑。此役是宋金战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南宋军民的士气。仙人关之战:绍兴四年(1134 年),完颜宗弼、完颜撒离喝率领十万大军到达仙人关。吴玠与其弟吴璘共同坚守,吴璘从武州、阶州前来援助,兄弟俩齐心协力,经过连日血战,再次击败金军。金军在此战后多年不敢进犯四川,这两场战役为保卫南宋川蜀地区的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他贡献:吴玠在驻守汉中期间,苦于粮远劳民,多次裁减冗员,节约开支。他实行屯田,由政府和军队直接经营农田种植,每年可收粮食 10 万斛,既保障了部队的粮草供应,又减轻了农民运粮的负担。他还注重水利建设,令梁州、洋州守将带领驻军修筑褒城的废堰,使山河堰恢复灌溉功能,扩大了灌溉面积。历史评价:吴玠凭借卓越的战功和领导才能,成为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受到朝廷的赏识和百姓的爱戴。他的坚守和抵抗,为南宋政权的稳定和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
吴璘:基本信息:吴璘(1102 年 - 1167 年 6 月 6 日),字唐卿,德顺军陇干县(今甘肃静宁)人,吴玠之弟。少年时喜欢骑马射箭,英勇果敢,跟随兄长吴玠征战多年。
军事成就:多次协助兄长抗金:在和尚原、仙人关等战役中,吴璘积极配合兄长吴玠,奋勇杀敌,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仙人关之战中,他星夜驰援,与吴玠共同抵御金军的进攻,使金兵数年不敢进犯。独当一面的抗金战争:绍兴九年(1139 年)吴玠死后,吴璘以行营右护军都统制加拜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成为右护军最高长官。绍兴十年(1140 年),金兵背盟入侵南宋,吴璘节制陕西诸路军马,多次击败金军。如在剡家湾交战中打败金军,收复秦州及陕西各州;在与金将胡盏的战斗中,采用叠阵法大破金军。晚年抵御金军入侵:绍兴三十一年(1161 年),金主完颜亮分兵四路,大举侵宋。吴璘被授为四川宣抚使,带病抗敌,与金国西路元帅徒单克宁长期对峙,互有胜负。他指挥军队多次抵御金军的进攻,稳定了南宋的西北战场。其他贡献:吴璘和兄长吴玠一样,也重视水利建设。退守汉中之后,他组织民众和军士整修山河堰等古堰,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数千顷,使当地民众受益。
历史评价:吴璘忠勇刚直,从卒伍到大将,忠心守蜀 20 余年,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赢得了兵民的信赖。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将领,也是一位关心百姓生活的地方官员。
总的来说,吴玠、吴璘兄弟俩都是南宋时期的杰出将领,他们在抗击金兵、保卫国家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爱国精神,为南宋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值得后人铭记和敬仰。
——豆包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无论是李白的《蜀道难》还是陆游《书愤》我们都可以在诗画的意境中遥想当年古人的风骨和情怀,让我们进一步理解我们何以中国?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书愤》。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记得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这两句诗是陆游当时追述 25 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具体而言:
瓜洲渡之战: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 年)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
大散关之战: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 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
这两句诗通过列景的手法,用六个名词简洁且巧妙地写出了战斗的情形和陆游想抗金杀敌的心情。它不仅展现了宋朝军队在东南和西北两个战场抵御金兵的壮举,还流露出陆游对当年快意征战生活的怀念以及他的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同时,这两场战役的辉煌与陆游此时被罢官闲居、壮志未酬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增添了诗歌的悲愤之情。
面对1127年的靖康之变,北国已经铁血。
西北有吴玠、吴璘兄弟,鄂州有岳飞、韩世忠等名将。形势的逆转,让不可一世的金兵,在南船北马的军事斗争中,暂时处在了下风。
民族大义扛在肩上的民族义士们,没有因为皇权的一味退却而丧失斗志。
他们反而愈挫愈勇,视死如归。
当然,吴玠兄弟更深谙官场之道,更有城府,所以,如吴玠也喜爱风尘之事,和光同尘。但,民族大义不丢,他抵抗金兵40余年。为南宋的苟延残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人不能入川,也就无法占领长江上游而攻击南宋。
也就奠定了金宋以秦岭淮河为界的南北对峙的局面……
——力 2024年10月18日 甲辰年九月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