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至周纪五,见武安君白起事,未尝不掩卷长思。这位战国名将一生征战三十七载,拔城八十六座,斩首百万余级,终因"抗命不臣"之罪被赐死杜邮。观其人生轨迹,既见刀光剑影中的雄才大略,亦察权力漩涡中的致命裂痕。从长平坑卒的惊世决断到杜邮自刎的苍凉结局,这段历史对当代执法者的启示,恰如太史公所言:"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然何以"功成而身死"?此中玄机,值得每一位社会治理者深究。
一、执法者的双刃剑:白起式执行力与法治边界
白起之能,首在"审时度势"的精准判断。伊阙之战以少胜多,斩韩魏联军二十四万;鄢郢之战水淹楚都,拓地千里。这种"因敌制胜"的军事智慧,恰如《孙子兵法》所云:"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在当代行政执法中,这种灵活应变能力尤为重要。中山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面对新兴业态监管、跨境执法协作等新挑战,若拘泥于固有程式,恐难应对复杂局面。去年,中山市相关部门处理某跨境电商平台数据违规案时,正是借鉴白起"出奇无穷"的战术,通过电子取证与信用惩戒相结合,方破解了传统手段难以取证的困局。
然白起之失,恰在过分迷信"结果正义"。长平坑杀四十万赵卒,虽解秦军粮草之困,却使"秦人惊恐,山东诸侯益畏秦而不亲"。这警示我们:行政执法绝不能以程序正义换取治理效能。去年,中山市某工业园区环境整治,面对限期整改压力,曾有人建议"特事特办"简化流程,但相关部门最终仍坚持召开听证会、完善法律文书。事实证明,严守程序非但未延误治理,反使后续行政诉讼零败诉。正如商君所言:"法者,国之权衡也",失却程序正义的执法,终将动摇法治根基。
二、权力场域的生存法则:从将相失和看行政伦理
白起的悲剧,始于其与范雎的将相之争。当秦昭王欲再攻邯郸时,白起直言"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这番逆耳忠言本属良臣本分,然其"称病不起"的抗命姿态,却触动了权力场域最敏感的神经。在某次跨部门联合执法中,相关部门因对案件定性存在分歧,如何在坚持专业判断与维护行政统一性间取得平衡?各部门最终采取"内部备忘录+当面陈述"的方式,既保全了决策权威,又实现了专业意见的上达,恰合韩非子"术以知奸,法以治国"的智慧。
白起"不敢为秦将"的结局,更揭示出公务员系统的生存法则。当代行政执法者当学李冰"深淘滩低作堰"的为官之道:既要如"深淘滩"般坚守职业操守,又要似"低作堰"般懂得政治智慧。比如,去年某地在处理某重大舆情事件时,面对舆论压力与法律规定的冲突,采取"分步处置+动态释法"策略,既未突破法律底线,又有效化解了社会焦虑,正是借鉴了这种刚柔并济的智慧。
三、历史周期律的现代启示:从军事机器到治理体系
白起打造的秦军堪称"战争机器":按《商君书》"利禄官爵抟出于兵"的机制,造就了闻战则喜的"虎狼之师"。这让人联想到现代执法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趋势。中山市推行的"行政执法能力提升三年行动",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法庭、跨部门轮岗等方式培养复合型执法人才,某种程度上暗合秦军"以战养战"的进阶逻辑。
但秦制"重术轻道"的缺陷同样值得警惕。白起死后,秦军虽强却失魂,终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警示我们:行政执法不能沦为冰冷的技术操作。去年某地推动"说理式执法"改革,要求每份处罚决定书附三页说明,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阐释法律、用看得见的逻辑展现公正,正是试图在制度刚性中注入人文温度。恰如王阳明所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真正的治理效能,终须建立在价值认同之上。
四、公务员修为的永恒命题:从杀神到仁心的超越
白起晚年自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这种迟来的忏悔,折射出权力对人性的异化。在查处违法建设时,屡屡出现当事人跪地哭求的场景。此情此景下,虽然最终依法强拆,但事后相关部门应该主动协助其申请保障房,此乃试图在法理之外寻求情理平衡。王夫之评白起"善战者服上刑",此语对执法者的警示在于:专业能力愈强,愈需道德定力制衡。
苏轼《晁错论》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公务员的修为之道,当在"术"与"道"、"法"与"情"、"刚"与"柔"之间寻求中道。执法如山、守身如玉,这既是对行政执法者的自警,亦是与白起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既要避免"妇人之仁"的软弱,更要警惕"酷吏之弊"的异化。
结语
夜读《资治通鉴》至白起之死,窗外远处传来的伶仃洋潮声隐隐。这位战神用鲜血写就的教训,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愈发振聋发聩:行政执法者当以史为鉴,既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担当,更需存"战战兢兢,如临深渊"的敬畏。白起若生于今日,或可悟得:真正的历史功业,不在攻城略地之速,而在制度文明之进;不在个人荣辱之显,而在天下归心之诚。此中真义,值得每位社会治理者毕生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