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这本7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2015年买来一直没看过,趁着假期,把以前“如山倒”入手的书,现在“如抽丝”般地读读。
这本始于1974年,历时5年完成的作品,直至2013年才出版,尘封了四十年,只因作者说:在写出来的时候已经过时,过了时的说法,过了时的文件,过了时的呐喊,过了时的紧张风险。然而,四十年后偶然间被孩子们发现,并鼓励其发表,作者重读之时内心波涛汹涌:虽热许许多多都改变了,生活仍然依旧,青春仍然依旧,生命的躁动和夸张、伤感和眷恋依旧,人性依旧,爱依旧,火焰仍然温热,日子仍然鲜明,拉条子与奶茶依然甘美,亭亭玉立的后人依然亭亭玉立,苦恋的情歌仍然酸苦,大地、伊犁、雪山与大河仍然伟岸而又多情。何不让文稿再现,给越来越感到闹心的世界一点光辉与真实与真情?
故事发生在60年代新疆伊犁的农村,以七生产队的粮仓深夜被盗为始,讲述故事的发展,直至真相浮出水面。西域风土人情,随着故事的发展,真相逐渐浮出水面。这其中生动描写了西域的风土人情:伊犁瑰宝似的绚丽风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淳朴善良的维、汗、回、哈萨克等民族之间的深厚情谊,还有人性的贪婪、愚昧和丑陋。
书中最打动我的一点是作者对伊力哈穆、艾拜杜拉、里希提、杨辉等正面人物的描述。他们的大公无私、善良正直、宽容大度,他们对生产劳作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他们淳朴的民风和勤劳的秉性,无一不让我羡慕和崇拜。那种纯粹的、简单的热情在他们身上是那么轻而易举的就体现了出来,而这正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所缺少的东西,我们太缺执着和信念。
这本政治色彩很浓的书,可能不会广为流传,并不是写的不好,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不论哪个年代读起来都能让人心潮澎湃。而本书的政治实时性特别强,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置身其中。书中主线人物的刻画比较饱满,对次要人物的刻画就不是那么形象了,人物没有特征只凭名字去记忆的话,很容易看得云里雾里,我时常需要停下来查看前面的人物列表。
新疆是一个被大自然宠爱的地方,在作者的笔下更是熠熠生辉,如果你去过那里,如果你在那里生活过、经历过,推荐看看这部长篇小说,会让你想吃块儿馕,喝口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