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周时间读完王蒙的《这边风景》。
故事是60年代的旧故事,阶级斗争,人民公社,“四清运动”,等等,历史已经做过否定的结论。而书里的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当时可是充满充满讴歌的热情。到底是怎样的一段生活呢?想了解一下。
故事发生在新疆,作家那个时期被发配新疆“劳动锻炼”,和当地的不同民族的劳动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小说的民族风情、异域风光那么诱人,吸引了阅读者的目光。
于是从图书馆借来了这部尘封四十年,才找到出版机会的长篇小说。
书是1972开始创作,1978年8月完成初稿。可以说,作品一完成就过时了。这个也是迟迟无法出版的直接原因。
然而,就反映生活而言,那个时候人们的精神状态、生活状态就是如此,那么这也是书应该被出版的原因。历史不管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都应该被书写,都值得被记忆。
文学是人学。不论在怎样的时代下,人性都是永存的,都有形形色色性格的人存在。善良、机敏、聪明、勇敢、正直、无私、智慧、懦弱、鲁莽、糊涂、无聊、轻信、奸猾、自私、恶毒、阴暗、自大、刚愎、虚伪,这样的人,在所有的时间里、在所有的地域里都有。政治风云变幻,各种人在不同的舞台上,一再重复自己的性格特质。隔了几十年的时间看过去,对人性而非对政治的认识会更深刻。
那些库图库扎尔、章洋、穆萨、麦素木、包廷贵、郝玉兰、帕夏汗之流的人物,在小说里呼风唤雨、装神弄鬼,基本活得挺滋润,而且小说出于善战胜恶的主题,让反面人物陆续暴露,失去了滋润的土壤,然而在现实生活里,往往就是这样一些人,用他们的生活原则,帮自己谋得了更多的好处,而且并没有失去什么或者被打入另册,这是生活的吊诡之处。
为了热情和理想一直付出的人物更多,比如伊力哈穆、杨辉、赛里木、里希提……可是,几十年后,在真实的生活里,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吧。
新疆是好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美丽的伊犁风光,维吾尔民族的风俗,能歌善舞,爱清洁,讲礼节,爱美,有虔诚的信仰,还有形象而智慧的语言,都让人油然生出敬意。
这边风景,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