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板块 教学解读
“教读”课型要教到什么程度?032——038页
摘录:以教促读,让阅读成为儿童“语文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人生的永恒姿态。
摘要: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新的语文教材,在课型定位上做了调整,改为“精读”为“教读”,改“略读”为“自读”,增加“课外阅读”共同组成“三位一体”的课型结构。
“教读”是统编本教教材三类课型中首个需要引发关注的课型。本文重点探讨“教读”课型是什么?怎么教?
“教读”并非是原有“精读”的割裂与对立。
教读,顾名思义重在“教”,就是以教促“读”。教读融合了“精” 与“略”两类课型,倾向借助教材教会儿童用所学的方法尝试独立阅读。“用教材教”才是教读的要义。从儿童角度看,阅读的过程不再孤立无援,有了教师专业的“教”为辅助,学得更轻松。通过课堂集中且有针对的“教”,及时排除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及时在需要自主、合作、探究时组织教学,能更为轻松自在地掌握读书方法,在“自读”与“课外阅读”时用上,实现教后能自己读。如此课型定位,形成了课堂教学为基,课外阅读为野,自读为路,三位一体的阅读能力发展格局,教学目标更为集中的指向儿童阅读的方法、策略、趣味、能力、品质,服务于阅读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学成为推动儿童阅读的动力系统。“教读”使课堂得法,延伸课外,服务实践。
“教读”注重教学内容变革,在读法上给予更多的指导。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和写作不能视为知识,而应视为技能。既然是技能,入行就要学法,得法,执法,施行。叶圣陶还指出:“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唯有重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读书方法多样,划分依据也不同。默读、浏览、快读、跳读、猜读等,都是儿童惯用的方法,也是必须通过教学传授给他们的方法。教读课型的价值以及独立性就体现在“教”上。教什么?教方法。也是让其在“自读”与“课外阅读”时能有法可依,得法用法解决问题的需要,是“三位一体”课型建设的必然选择。教读课型定位带来“教方法”的教学内容变化,不但要教,而且还要慎重、强调地教。
“教读”主张不同文体匹配不同的方法。
依据文体实施“教读”正是《课标》的要求。课标第一学段中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 “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第二学段重视叙事性作品的阅读,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提到“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要点;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如此多的要求统一指向“文体阅读”,这不能不说是“教读”课型强有力的支撑。
“教读”在课堂样式呈现上也有变化。
在各种不同样态上的不同的“教”,有着共同的特征。教师教的意识和行为更为突出,教,就要看到交的必然结果,就要产生教的必然作用。例如人教课标本四年级上第四单元——动物,如果纳入“教读”课系,特别适合进行单元统整教学。将《猫》《白鹅》《白公鹅》《母鸡》四篇不同语言风格,来自不同地域的文本,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儿童发现差异,感受多种写作方法,儿童的收获会大得多。
在认识了“教读”课型后,“自读”就很明白了。让儿童自己读,教师少教少干涉。读的自然,即便一知半解也无妨,因为有“教读”课进行专业,集中的补充。“课外阅读”也更加明朗化。课堂得法,形成阅读习惯后,鼓励儿童课外海量阅读。让阅读成为儿童“语文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人生的永恒姿态。
至此,课型定位带来的教学才与生活接轨,面向生活,服务生活,享受生活。儿童学习语文,应该是幸福的,是面向未来用得上的。
感悟——很欣赏本文叶圣陶先生说的的几句话:“阅读和写作不能视为知识,而应视为技能,既然是技能,入行就要学法,得法 ,执法,施行。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唯有重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儿童学习语文,应该是幸福的,是面向未来用得上的。
读完此文,反思自己,发现自己在“教读”课型上,虽注意到了教方法,但不得法,不能灵活运用,导致学生学不会,教师教的累。
总结:“教读”课型以“法”为准绳,为中心。在此基础上,从“文章结构(题材)不同教方法,多样的读书方法上教方法,不同文体上教方法,课堂样式上的变化教方法。”同时,区别“教读”和“自读”课型的不同,从儿童的视角,儿童的心理,来教语文,让语文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真正做到在语文课上学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有所用,让阅读成为儿童“语文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人生的永恒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