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社会是一个物质及其丰富的社会,各种各样的物件随处可见。从而大多数人居住生活的屋子里也常常是五花八门的物品到处都是,如果有整理收纳的习惯还好,没有,具体会是什么样我无法想象。
以前我觉得拥有很多物品能给人安心的感觉,更容易感受到幸福快乐。实际上并不能,而恰恰是这些多余的并没有什么用的物品让人在无形中产生了很多不好的情绪,无法发现真实的自我。
不要觉得物品有用就去买去收藏,而是自己要用再买,最好是经常使用。这样做既可以勤俭节约,也能让物品更好的发挥它自身的价值。
其实可以尝试一下断舍离的过程,具体什么是断舍离,在《断舍离》这本书有这样几句话:
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通过不断重复断和舍,最后会到达这样的状态: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通过这个过程,你可以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最终实现对自己的深刻、彻底的了解,并接纳最真实的自己。
在我们生活的居住空间中,有很多物品都是没用的,那些一年四季都没有穿过的衣服,角落里堆放的各种落满灰尘的器件,还有总觉得会用到的各种工具,其实很可能近几年内都没有用过它们。
说不定直到这些东西真的已经变成了垃圾也都没有用过,如果这些物品会说话,我想它们说的一定不是感谢你把它们收藏的多么好,而是怀恨离去地诉苦你为什么不能让它们物尽其用,尊重它们存在的价值。
在生活中,拥有必要物品其实就已经足够了,对于哪些算是必要物品,书中作者认为需要考虑两个维度,一是自身与物品的关系,二是当下的时间。必要物品也就是在当下与自己确实有关系的物品。
要筛选必要物品,就得进行收拾。而收拾的过程,正是实践断舍离的核心。
断舍离并非绝对要以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
在收拾的过程中,也会发现自己拥有的那么多物品中,哪些是自己该珍惜和感恩的,哪些是自己该放下的。表面上收拾的是物品,而实际上收拾的是自己混乱不堪的内心。
收拾中可能会碰到那些勾起过去或美好或痛苦回忆的物品,对于那些有纪念意义的相册或者自己非常喜欢的工艺品这些物品,是值得作为必要物品留在身边的,而那些让自己一看到就会感受到痛苦的物品还是舍弃吧。
如果身边的物品都是自己真正喜欢而且有美好意义的,生活也会充满美好,即便偶尔遇到不愉快,看着身边都是美好的东西,也会就此释怀。
断舍离,舍和离通过收拾就能做到,而断可能不是那么容易做到。要做到断,需要的是改变心态,改变自己对物品的态度,不要对物品有太多执念,也不要因为物品有用或廉价就不断地往家里搬,而是确保自己当下要用。
虽然做到断很难,但断是断舍离中必须要做到的,不然所做的努力都会前功尽弃。这个过程就像一边抽水出去,而另一边却不断放水进来,那这个过程就没头没尾了。
在实践断舍离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会不断减少人对物质需求的欲望。
而人活着总是需要追求点什么的,既然对物质没什么太多的追求,那就会不断追求精神上的需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思想方面很优秀的学者,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践行断舍离的人,可能他们自己不会这么称呼,但他们生活的居住环境确实如此。
可能有些都不能用简单来形容了,而是得用极简才合适。越是对内在的思想有很高追求的人,对外在物质的执念越低。甚至只要能生存,哪怕空无一物也毫无关系。
当然这绝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我也只是一介凡夫俗子,也做不到如此精简。
不过断舍离的这种极简心态,至少是值得尝试学习并实践的。
极简心态,精致生活,是我向往也在不断实践的生活模式。我相信每一位去尝试这样生活的朋友,定会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