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做公证员十多年的同学发了条朋友圈:
“她是我的当事人,老公三十几岁突发心脏骤停去世了,而坐在她对面的一位阿姨,是她的婆婆。
婆婆的眼睛里布满忧愁,满头银发梳理的很整齐,但是难掩疲惫之色,她一语不发侧坐着。英年早逝的被继承人因工作过度劳累突发心脏骤停去世,也就是我们在报纸新闻里听闻过的“过劳死”,父母六十几岁,儿子十一岁,妻子三十几岁,哀伤还笼罩在这家人身上,你可以感觉到空气里的不一样的因素。办理的过程并不复杂,父母、妻子均自愿表示放弃继承权,将死者所有的财产都留给年幼的儿子。
婆婆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沉默,问一句答一句,办理结束以后,说了再见,我开始自己桌上的材料。她犹豫着,挪动着自己的步伐,突然两眼布满了泪水,大颗大颗的泪珠冲出眼眶沿着面颊滚落下来,我马上站起来说:“阿姨,不要难过,以后的日子要往前看,孙子还等着你照顾!”婆婆断断续续地向我倾诉,一个月见到儿子一两次,儿子身体好不好并不知情,媳妇天天在一起为什么不知道我儿子天天一两点钟才睡对身体不好,我们家条件不差,为什么要让我儿子这么拼,我的唯一的儿子啊一去不复返……瞬间我的眼泪也掉下来了。”
一个人的死亡,不仅仅是个体的消失,直接受到影响的是你的父母妻儿。
《继承法》第二条: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
情感方面,一个中年男人的死亡使得父母妻儿分别体会了“老年丧子“、”中年丧夫“和”少年丧父”。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
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
你是家庭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是儿子、丈夫和父亲。
母亲对妻子的责怪是可以理解的。
谁能接受好生生的一个人就这样突然没了,何况还是独子?
迁怒是常见的。
平心而论,妻子不可能预见丈夫可能猝死。
熬夜加班的中年男人多了去了。
谁是在明知会猝死的前提下去熬夜的?
尽管中国已经是过劳死第一大国,没有人会觉得自己会中奖。
不仅想不到自己会中奖,更想不到身边人会中奖。
即使意识到了,也没有退路。
去年一位中年律师猝死,同行的哀悼与感慨在朋友圈刷屏。之后,该加班的继续加班,该熬夜的继续熬夜。
二
有个同学曾经帮忙处理过一个不算熟的人的后事,江西农村家庭出身,重点大学毕业,三十出头,孩子刚出生没多久,外企中层,在南美出差时被流弹击中毙命。
一个家庭中兴的希望,就这样破灭。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论语》
“君子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举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也。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己,然后不辱其身,不忧其亲,则可谓孝矣。”《大戴礼记》
我们能责备这位不幸中奖的奋斗者“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么?
我觉得很难说出口。
他的努力拼搏,也是为了父母妻儿。
我有同学去非洲出差,临行前打了很多疫苗,回来后说出差的地区正在内战。
三
有位辞职做律师的朋友也发了条朋友圈:
“其实很多人,我们已经见过这辈子最后一面了。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
高中最好的朋友十年前已经去世,大学同学中成绩最好的女同学难产离世,在图书馆一起备考研究生的隔壁桌女生也已因胃癌去世,2012年跑马拉松之前为我检查膝盖的骨科医生朋友也已经驾鹤西去。
这个世界有多残酷。”
这位朋友的辞职与最好朋友离世的刺激不无关系。
所谓“向死而生”。
同龄人的死亡,会让有的人意识到自己也是会死的,会不甘于继续混吃等死,庸碌一生。
面对死亡的焦虑,让人活出自我:
“有的人的死亡焦虑来自于决定自己未能完全实现自我。许多人的死亡焦虑来自于从未充分发展过自己的潜能,他们为此深深地感到遗憾。许多人之所以感到绝望正是因为他们的梦想没有成真,而更让人绝望的是他们甚至从未努力争取过。”《直视骄阳》
四
猝死的中年律师,也是体制内辞职出来的。
这个游戏是设计得很好的。
一半靠努力,一半靠运气。
努力拼搏、努力锻炼,也不能保证你不得癌症,不英年早逝。
经常熬夜,经常加班,对健康肯定有不利影响,未必会猝死。
在风险社会中,所有选择,都只不过是增加或减小风险而已。
去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让刚刚升为教研室主任的我心力交瘁,天天加班,常常胸闷,心跳异常。
我跟领导说,干不下去了。
领导说,你先把评估弄完。
我说好,评估完我就卸任。
五
「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
「昔有三个老者,言及无常。有一老者曰:"今年酒席筵前会,不知来年又少谁?"又一老者曰:"你说底远了,今晚脱下鞋和袜,不知天明穿不穿。"又一老者曰:"你说底还远了,这口气既然出去,不知进来不进来。"」《养真集》
这种书,我是初中时看的。
它鼓吹的并不是实现自我,而是放下尘缘,了生死,求长生。
「试观天下之物,有重于性命者乎?试思天下之事,有大于生死者乎?人莫不好生也,但不好长生之道;人莫不恶死也,但不恶取死之事。人在世上,事事相续,必死而后己。直等到临死,有甚方法可以躲得?不如急早回心,将种种尘缘一齐放下,做个长生出世之人,不亦善乎?」
「或问:"尘缘缠绕,日久年深,一旦就要放下,不亦难乎?"曰:"只是你不肯放下,是以说难。设若你死,还有不放下底么?今虽未死,权当已死,一齐放下,有何不妙?"又问:"放下个甚么。"曰:"放下四大五蕴、情识种子。真修行人,恰似大死一番,却活才好。大死人也,无世界缠绕,也无妙道理,如此大休歇,方为了当。""朝闻道,夕死可矣!"此吾夫子教人急切之语,盖谓:"上士闻道,了生死于片晌之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