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和作者
本书是日本作家藤原和博的作品,出版于2019年5月,主要目的是要教给读者“如何有效阅读”,如何识别有用的内容,如何安排自己的阅读时间,要看的东西太多不知从何入手。
核心观点
这本书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有效阅读”:
一、阅读的重要性;
二、3周阅读训练;
三、阅读的实用意义。
以期帮助读者解决阅读速度慢、信息杂、无法精准吸收知识等阅读难题,养成终身阅读习惯,实现人生跃迁。
正文
大家好,我是blueblublb,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书叫《如何有效阅读》。首先作者通过告诉我们阅读的重要性来让大家养成读书的习惯。不阅读,难以在社会中更好地生活。
现在这个时代,早已从千篇一律的时代过渡成了各不相同的时代,只是没头没脑的努力,是没办法抓住共同的幸福的,那么如何构筑只属于自己的幸福论呢?在作者看来,除了那些有宗教信仰自愿舍弃自我皈依佛门的世外高人,普通人如果不读书,可能无法决定自己要以什么为中心生活下去,不能拥有自己的幸福论,就无法获得幸福。
作者说跟读书相比,互联网的知识不可避免的浅显,无法进行深层次的逻辑性思考。为此作者在东京大学做过调查,发现没有读书习惯的学生在完成老师指定课题的报告时只是对网络上的报道进行了复制粘贴,这些报告里基本没有他们自己的建议,只有一点点像是建议的类似感想的东西写在复制粘贴部分的后面;而有读书习惯的学生,则列出了在网络报道中提到的参考文献,去了图书馆,通过读这些资料,进行逻辑性思考,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论点。所以在读书积累知识的同时,我们会逐渐拥有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从出于兴趣的阅读蜕变成开拓人生的阅读,靠读书来抓住自己的幸福。
作者在书中提到,从父母那儿学来生活方式和做法就可以获得幸福的观点,但是我们的父母大部分都是从什么都不做就变得幸福的时代走过来的啊。所以成长最大的捷径并不是父母前辈的言传身教,而是有效阅读一流的内容。
比尔·盖茨说过:阅读是探索自己感兴趣事物的最佳途径。作者为此做了一个分析,人生有效时长17年应该如何好好利用呢?说到这17年是怎么算出来的。假定一天有效工作时间是8小时,一年是365天,这个人是30岁,并且还有50年的时光,那么这个人剩下的有效时间满打满算便是15万个小时,相当于17年的有效时长。17年中的体验按照象限的分割方式大致可以分为这4类:个人性的实际体验;个人性的通过媒体进行的体验;组织性的通过媒体进行的体验和组织性的实际的体验。怎么理解这4个象限呢?1、个人性的实际体验,就是玩耍、工作、旅行,与各种各样的人相遇的亲身体验;2、个人性的通过媒体进行的体验,就是读书和网络;3、组织性的通过媒体进行的体验,就是电视、报纸、大众传媒、广告;4、组织性的实际的体验,就是学校、公司、家庭中的体验。普通人在面对组织性的通过媒体进行的体验时,是很难对媒体和广告所营造的氛围进行多面性的思考,亦无法养成复眼思考的习惯;在面对组织性的实际体验的时候呢,总会有很多的被动要素,因为学校和公司是拥有强制性的系统结构的组织,个人无论是否愿意都会受到影响。所以要增加个人性的实际的体验,要拥有擅长怀疑的技巧,但是人的一生时间有限,想要体验所有希望做的事是不可能的,读书就是一种通过作者体会个人性的实际体验的工具。
在这里作者还提出了两个概念,一是拼图型思考,正解是唯一的。二是乐高积木型思考,每个人都可以得出让自己满意的答案。当然后者正是我们所必须的。通过阅读和作者大脑的碎片链接,我们的大脑将逐步得到扩张。
在作者看来在我们人生中有两种极为重要的能力亦是通过阅读所习得的。这两种能力就是注意力和平衡感。注意力通过阅读能习得这个很好理解,在有限的时间内记住一定量的知识,或是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是锻炼注意力的绝佳机会;平衡感,指的是能够把握自己和地面、家人、他人的距离感,也就是能够把握自己和世间万物之间的合适的距离感的能力。平衡感需要在那些活动身体的游戏中获得,而不是看电视和手机游戏。10岁以前通过户外游戏在脑中形成对平衡感的认知是很重要的。读书可以获得别人亲身体验或是调查而得到的知识,帮助我们扩大世界观,世界观扩大了,我们可以从各种各样的角度观察事物和他人,可以锻炼我们的平衡感,还能成为个人包容力和宽容力的基础。
作者通过在学校兴办一个新的学科社会科,来帮助孩子对以往至今的尝试和先例进行质疑,让孩子获得复眼思考的能力,让孩子们更近一步的研究关于身边事例乃至于社会和人类的关系,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建立自己的世界观。
甚至,在面对校园霸凌问题时,世界著名的埃及考古学家伊藤先生的建议是推荐学生读书,这样可以让他们登上欺负人的孩子无法登上的擂台。伊藤正是在小时候遭受了霸凌躲进图书馆时邂逅了神秘的古埃及,才使得伊藤先生成为现在这位世界著名的埃及考古学家。
阅读锻炼注意力找到平衡感,习得乐高积木型思考方式,建立自己的世界观,获得在社会中幸福生活的能力,有效实现人生跃迁。
以上便是作者所说的阅读的重要性。
接下来让我们开始本书的另一部分,也是大家都更感兴趣的部分3周阅读训练。
在这3周的21天里作者将告诉大家具体该如何有效的阅读。
第一步,通过阅读获得想象力。
有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取的信息总量在70%以上都是视觉获得的。只要电视作用于视觉让人们看到与现实相近的事物,观众就容易冷静地对其产生认同感。但是越是看分辨率高的东西,人的想象力等级就会越低。因为如果什么都能看的一清二楚的话,就没有必要对模糊不清的部分进行想象。
而跟电视不同的热媒体,读书则是凭借语言来激发想象力的媒体,激发读者主动获取信息。
第二步,通过阅读修炼吸引力法则。
通过读书、玩耍、艺术获得的知识、技术、经验像在水中沉淀一样,意识高涨之后,这些东西被搅拌混合浮出水面,在脑内像回路一样连接起来结晶形成思考和想法之后,发挥发信机的功能,与这种电磁波产生共鸣的东西就会被吸引过来。
第三步,通过阅读将自己的大脑与作者的大脑连接起来。
大脑碎片并不是无条件进行融合的,毕竟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质量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应该多读各种各样的书,让各种各样的大脑碎片在你的脑中堆积,感受器的形状也会变得多样化,感受器构造越是复杂,就越是能钩住各种各样的大脑碎片,进而变得容易接纳其他大脑碎片。
第四步,通过阅读让大脑感受器活性化。
广泛的阅读是为了与意想不到的发现或是奇迹相遇。应该着眼于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令人能够茅塞顿开的内容或是以前从未感兴趣过的东西。只有我们有目的地去创造性质不同的回路,感受器的形状才会变得多样化,质量才会提高。积累以读书为首的众多经验之后,大脑一定会一天比一天发达,发达的突触,能强化大脑的功能,不常使用的突触则会凋亡,为了不让脑细胞凋亡,我们必须积累阅读量进而使大脑的感受器活性化。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定会和现在有所不同。
第五步,通过阅读获得更多的想法和伙伴。
通过理解作者看待世界的角度和知识,读者可以丰富对世界的看法,拥有进行多面的复眼思考的能力,就不会轻易被鱼龙混杂的消息所欺骗,在做决定时,供你选择的项目也会变多,这样风险也会降低,所以越多读书就越能保护自己。
与他人大脑连接之后,我们的世界观得到了扩张,从而能与各种各样的人进行交流,共享世界观,当你发现自己和对方有不少共通点,并且在脑内建立了和对方的共同领域之后,对方会成为你的伙伴,随后这块共同领域会发展成与他人之间的共鸣和信赖,最终增加你从周围所能获得的信任(信任=信赖*共鸣)的总量。这将会诞生新的与大脑碎片连接的桥梁,伙伴也会越来越多。
信任的总量越高,自由度越高,一切梦想都会变得更加容易实现。因为你可以获得更多的来自周围的人、组织乃至于全社会的共鸣(即支持)和信赖。这样一来,你就能遇到更多的机会,在努力实现梦想时,也能获得更多的帮助。
第六步,通过阅读预测未来趋势。
作者举了两本书作为例子,《一网打尽:贝佐斯与亚马逊时代》,谷歌《新数字时代:重塑人类、国家和企业的未来》,通过读这两本书,读者会对亚马逊和谷歌这两个领先于世界的公司进行思考,随后在脑内就会产生相应的碎片,继而大脑中就会浮现出这两家公司想要创造出的未来的样子。关于未来没有正确答案,谁都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阿伦·凯,说“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动手把它创造出来。”
第七步,阅读纯文学书籍。
如果不读纯文学,作为一个人你就无法成长,专门选择一个作家的作品来通读,读着读着就感觉自己能和哪个作家共享一个大脑。
第八步,阅读经典名著。
作者举了自己的例子,说自己不读书是因为小时候校方指定的课外读书,太沉重,自己没办法进入名著中的世界去。第一印象决定了之后的人生道路。
孩子们判断书籍有趣的标准在于他们能不能将自身投射于书籍的世界中。
第九步,创造开始阅读的契机。
作者自己的阅读契机来自对每天打扮的跟咨询顾问一样的学长的好奇和向往。
《彼得定律》告诉我们,如果沉醉于晋升,你会越来越无能。单凭做到这样就能晋升的逻辑一路往上怕的话,你就会变得越来越废材。如果不能表现出创造性无能,那么随着职位变高你的工作能力就会越来越差,最终变成和原来的自己相差甚远的空虚的存在。这就是团体组织和工作之间的矛盾的真相。
第十步,生命赐予我与书面对面的时间。
因为一场病,作者不得不减少应酬和社交,因此得到了大量的空闲时间,使得作者走上了完全不一样的人生道路。读书的乐趣在工作中是找不到的。珍惜生命赐予我与书面对面的时间。
第十一步,通过阅读创造出自己的意见。
为了获得批判性思考,为了消除自卑感,必须要扩大自己的见识,扩大见识是需要积累的。只要见识的积累量没有超过一定的刻度,是没有办法创造出自己的意见的。如果你想要改变自己,就必须通过读书来增长自己的见识。
第十二步,通过读书轻松进入别人的话题。
作者因为说话跟不上别人的思维逻辑,要求自己每年看一百本以上的书,广泛大量地阅读,通过记录下动人心弦的句子,让作者成功地从书本的世界中获得不少积累。
第十三步,建立未来规划。
每个人都在某个地方有所欠缺,但是许多人不知道那个自己所欠缺的部分到底是什么。如果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只是得过且过地活着的话,是很难注意到的。要怎么做才能注意到那个自己所欠缺的那部分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书本之中。通过读书,读者的大脑和越来越多的人的大脑碎片相结合,获得各种各样的人的观点。可以进行一场大型的角色扮演游戏,通过反复的模拟训练,就渐渐地看到人生鸟瞰图了。如果你只从地平面对人生进行观察的话,就只能看到自己正在走的那一条路;与此相对,如果你能获得人生鸟瞰图的视野,应该还能看到在原先的路旁边的另一条路吧。不能单单在公司或是政府机关之中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而是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团体拓宽自己的人生轨道。如果没有人生鸟瞰图,在组织内部稍微发生一点小事你就会被逼上绝路,无法脱离视野狭窄的危机。对于视野狭窄的人来说,如果之前一直能看到的救命稻草突然从眼前消失的话,他们有时还会产生无计可施,万事休矣的错觉。如果能看到鸟瞰图,无论是改变战略还是寻找退路都能够有用。
人生不是把自己的后半生想象成从唯一的一座大山上下来,而是要翻山越岭,不断地上山下山,直到生命结束为止,我们都要不断在脑内创造各种各样的山。在复数的山(新的角度)上行走,能够获得更好的视野。
要想在人生的后半段创造出连绵不绝的山峦,就必须从人生的前半段或中间开始,提前在靠事业攀登上的主峰下创造一片原野。为了开垦那片原野,我们必须在25-55岁的30年间,在职场外的团体组织中,左二个、右二个地创造自己的立足之处。无论是谁,只要花上10000个小时差不多5-10年的时间埋头苦干,山也会有相应的形状。
一边以工作为主轴,一边积累与工作之外的团体的交流是很重要的。在后半生,如果你想让自己的人生大山变得更大的话,就必须要增加与外界的交流;要想让大山的环境变得更好的话,还需要提高交流的质量。
读书让团体内的交流充实起来。
第十四步,量变带来质变,突破300本书。
教育学家齐藤孝说:读书就如沐浴在文字之中一样,当读书超过了一定量之后,它就会变成我们写文章的契机。当作者读完300本书后,脑中的语言多得要溢出来似的。接触了世间的各种事情和现象之后,自己也总想说点什么。随后作者便开始试着将自己的拙见写出来。一开始只不过是两三行笔记,不见之后开始能写1000字左右的杂文了。
第十五步,通过读书实现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综合能力的转换。
信息综合能力指的是要把要素组合在一起使它们产生价值的能力。是从寻求正确答案的大脑到推导出自我认同的答案的大脑的转换。大脑的信息处理意味着大脑的运转速度,大脑的信息综合意味着大脑的灵活程度。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能力的人,都是那些思维敏捷、有很强的信息综合能力的人。比起背下来的知识,自身的智慧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相比在组织里工作的人来说,运用关系网工作的人的周围自然而然会有很多伙伴聚集起来,因此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果。
提高信息综合能力需要以下五种能力一种技能。
第十六步,通过阅读提高沟通能力。
交流能力是通过与和自己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进行交流让自身成长的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倾听能力。无论是哪种书都要老老实实地试着接触,抛开成见进行滥读很重要,和他人闲聊中所必需的各个领域的基础知识,都可以通过读书来增加。
把意见传达给对方和倾听一样重要。倾听别人,可以让自己的观点得到升华,与对方产生共鸣。乖乖听别人说话,看着对方的眼睛,时不时点头应和,只要对方说话时感觉轻松,那么他们对我们的信任感也会增强。无论是谁,都会想要把新的信息或是珍藏在自己大脑里的话题告诉自己信任的人,这样我们就可以更轻易地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第十七步,通过阅读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在对常识和前提进行怀疑的同时还要灵活地进行复眼思考的能力。在各种价值观共存的社会中,为了共存不仅要理解对方给出的答案,还要让对方理解我们给出的答案,为了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轨道,我们就必须要拥有自己的法则,想办法让自己被社会所接纳,为此,对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逻辑分析的能力就很重要。
应从时刻在意自己的行动和思考是否合乎逻辑开始做起。对某一主题抱有自己的想法,通过和他人进行辩论,阐述道理并说明自己的想法,渐渐就拥有逻辑思维能力。试着以对方的逻辑思考问题,不是一味地主张自己的意见,而是接受对方所说的,并理解它,从而使自己的意见得到进化,这是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练习。读书就是连续不断地努力去理解作者逻辑的行为,只要学习作者的逻辑思维,且不断努力编织属于自己的观点,就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第十八步,通过阅读提高模拟演练能力。
模拟演练,在脑内制作模型,在反复试验的同时进行类比推理的能力,要养成时刻对未来的事情进行预测之后再行动的习惯,一边预想未来一边采取行动。试验就是确认被构建起来的假说和原有的理论能否运用到实际中去,或是在各种条件下对那些以现有理论难以预测的对象进行分析的过程。自然科学类的书,为我们提供了对多种事物和现象的判断依据,并且我认为喜欢科幻或推理小说的人会把预测当成兴趣爱好。
第十九步,通过阅读提高角色扮演能力。
角色扮演能力,就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象他人的思维或想法的能力。角色扮演有助于我们把这个复杂的社会在脑中进行整理思考,我们就可以高效地学习社会中他人的职责或能力。因为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的大脑和他人的大脑连接在一起。
作者在此提到了一门学科,社会科,社会科教会我们不同角色面对不同问题的思考,如果是政治家的话会如何思考,是企业的经营者会如何应对,消费者的需求是什么,这样可以使我们养成多样且灵活的思考习惯。能从别人的角度观察事物,世界观会扩大,世界观扩大了,思考习惯的幅度也会变大,思维会变得灵活起来。优质的非小说类文学作品或传记可以让我们体验他人的人生,通过读书获得某些事件或历史重要人物的想法和观点的体验,是最适合磨炼角色扮演能力的教科书。
第二十步,通过阅读提高演讲能力。
表达能力,把想法分享给对方的表达技巧,把自己的大脑碎片连接到对方的脑上,让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尽可能坦率、简单而又正确地传达给对方的技能。表达能力提高和想象力变得丰富是同一个道理,不加选择地广泛阅读就对了。通过表达能力我们可以把信息和印象输入脑内,运用模拟演练和角色扮演能力,设立想象力丰富的假说。为了说服与自己有着不同思考方式的人,对假说进行逻辑分析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单凭逻辑说明可能无法让对方理解我们。无论这个想法有多么宝贵,只要对方无法理解,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不仅要依靠逻辑,还要绘声绘色,这样才能影像对方,进而打动对方。
实用技术学科都是可以表达自身情感和想法的学科。体育是对身体素质的表达,美术是通过绘画、雕刻、设计来表达自我,音乐是通过声音或旋律来自我表达,生活技能课是通过料理、衣服、手工制品来表达自己脑海中的想法。首先要对他人进行想象,然后要理解那个他人是以异于自己的世界观而生活在世上的。在表达意见时先假想对方的大脑中有一个和自己不一样的放映室,要想表达清楚就必须要放映出对方能看得懂的影像。比如,对于脑内只有A与B的影像的人来说,一下把C告诉他,他没法理解,在这个时候,重要的是要找到能让对方理解C的影像的替代品。也就是说,在表达某种意见的时候,我们需要有把多种印象整合在一起表达出来的能力。碰到脑子里只有A和B的人,如果能把A和B有关联的要素组合在一起表达出C,对方能够理解的概率就会变高。这个时候的重点在于,你之前接触的大脑碎片的数量。如果接触的他人的大脑碎片越多,相应地就能够更加丰富地展示出自己脑内的影像组合的产物。
第二十一步,通过阅读提高复眼思考能力。
复眼思考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以简单的识别模式来分析事物,而是从多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的思考方式,洞察本质的能力。尽可能地接触到更多的思考方式,拥有属于自己的观点很重要。一个意见一定会有与之相对的反论出现,应该对其进行反复咀嚼并在此过程中让自己的想法进化的更加完善,只有通过保持复眼思考的习惯,我们的思维才会变得厚实起来。通过和拥有多种想法的人交流,以及通过读书获得他人的大脑碎片,我们可以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完善。
以上就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3周阅读训练。
在接下来的部分阅读的实用意义中,作者重点讲了不可或缺的信息综合能力和如何培养阅读习惯这两件事。
有些能力,只有通过阅读才可以获得,这个能力在作者眼里无疑肯定是信息综合能力。21世纪的成熟型社会所需要的是把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和技巧结合,得出让自己能够认同的答案的能力,这并不是指去想什么才是正确答案,关键是要自己创造出能让自己信服的答案。以灵活而又具有独创性的想法为基础,在成熟社会中,对想要激发自己的可能性,拥有精彩人生的人来说,必不可少。
读书会对幼儿期的小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幼儿期到小学三年级之间的孩子,没有比读书给他听更好的道德教育方法了。
但是想提高信息综合能力,光靠读书还是不够的。想让信息综合能力变成自己的东西,意想不到的邂逅是很重要的,玩游戏就能让我们每天都有意想不到的邂逅。信息综合能力的基础是由小时候玩过家家游戏的次数来决定的。游戏多样而复杂,灵活多变。游戏中的很多东西没玩过是不会了解的,在玩游戏的时候我们必须常常作出调整,否则就无法享受游戏的快乐。总是想着要得出唯一正解的人是没法好好玩游戏的。孩子想象力的基础是由十岁之前玩游戏时的尽兴程度决定的。松岗先生说,玩游戏的时候一定会发生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哪怕是在游戏开始前就盘算好的事情,一旦规则、分工、道具之中的某一个条件与我们的预想出现了偏差,就会有完全不一样的展开。其实所有条件都会有不确定性要素。在那个场合、时间点,以我们自己可以操纵的棋子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使出上上策,考验自我调整能力,这就是玩游戏的乐趣所在。
那么对于成年人要如何磨炼信息综合能力呢?旅行,自己安排日程、住宿、交通等所有事情。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同时,通过体验由未知和某种程度上的极限状况所造成的意料不到的邂逅,可以磨炼我们随机应变的能力。因为当人类面对危险的时候,会对脑中的一切知识和经验进行整合,试图想出最妥善的解决方法。
孩子玩游戏,大人去旅行,然后直面极限状况,再加上读书,通过这样的经历就可以让信息综合能力得到强化。
对于养成阅读习惯这件事,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阅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读书不只是读那些别人让你读的书,得出所谓的正解,而应该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阅读。阅读时我们会感叹,还能这样想啊,在这样宽容地接受书本内容的同时一边质问自己,如果是我的话会怎么想,一边继续读下去。通过各种意见的激烈碰撞,大脑的神经突触会变得活跃,这样多次重复之后,我们不仅会有自己的独特观点,还能渐渐理解他人的不同观点。要想进一步磨炼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就要认识到读书并不只是为了学习道德。要抛开好书=给予我们一些人生教训的书的观念。学生们不应该只是读特定的权威人士的专题读物,然后写出所谓的正确的想法。应该要注意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没有百分百遇到好书的方法,作者主要有6种选书的模式。1、某个作家的全部的书;2、看到感兴趣饿封面或书名,从中挑选;3、出版社送来的,不挑不拣的大致浏览一遍;4、看书评挑自己感兴趣的;5、会看到平时自己不会看的书很有趣;6、尝试去阅读和自己尊敬的人的对话之中出现的书籍,读完发邮件把感想告诉他。
当然,看畅销书也是不错的选择。当我们手里拿这顺应时代潮流的畅销书,思考它为什么现在能如此畅销的时候,就能够读取现代潮流中的意识碎片。
我们的意识在不断变化,时代的背景不会只停留在某个节点上,第一次读的时候不太能读懂的书,也能随着时间流逝变得能够理解。
在阅读成为习惯之前,强制方法也是必要的。比如学校强制孩子晨读。教育就是传染和感染,爱读书的人读书的时候表情真的是非常丰富的。哪怕在很安静地看书,也会向周围释放出一股气场,如果孩子们也感受到了这股气场,应该或多或少能受到影响。对小孩而言最好的教材一直都是大人学习的姿态。
只是一个劲读书,把书中的知识输入大脑,是没办法养成读书的习惯的。阅读要有目的。不以知识输出为前提的输入,在中途我们就会变得懈怠,比其他的任何事情都容易令人厌烦。最后很容易变成你自以为是在读书,实际上不过是眼睛在无意识地盯着文字看而已。没有出口的阅读行为很容易让人失去读书的意义。
读书报作为知识输出的手段之一,从你今年读的所有书里,推荐三本给别人看,这些书的魅力在哪里。知识输出能让你在读书后产生能够把书本的内容和自己的想法结合在一起的成功体验。你读了一本书,哪怕在脑海中浮现出某种感情,也许这个感情刚开始也只不过是个感想,但自己的观点可以在反复地说和写的过程中渐渐进化为更加坚固的东西。观点如果不多听几遍,就没办法了解到其中的道理,观点写的越多,其中的逻辑整合性就越深刻,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说给别人听,然后再写出来,再说给别人听,这样多重复几次,自己的想法终将结晶成为观点。把看书时触动心弦的句子记录下来,把看书的感想说给别人听,或是在网上把自己推荐的书介绍给别人,做出符合自身的“瓦板印刷品”,要用自己的话来做,你应该能在读书中感受到更多的乐趣,变得更喜欢读书。
最后作者通过面试的例子告诉我们远离热媒体,人的表情有镜像效应,会根据面对的事物的不同而变化,看电视长大的孩子就会变得缺乏面部表情的丰富性,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想象力。
总结
广泛地阅读,容易与意想不到的发现或是奇迹相遇。靠读书积累的大量经验,会让你的大脑与作者的大脑碎片连接,让我们的大脑得到扩张,越来越发达,从而得到复眼思考的能力,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建立自己的世界观,获得人生的鸟瞰图。
读书还有益于提高信息综合能力。信息综合能力就是沟通交流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模拟演练能力,角色扮演能力,演讲能力,复眼思考能力。这是如今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能力。
在读书,把书中知识输入大脑的同时,还要想着把知识输出,知识输出能让你在读书后产生能够把书本的内容和自己的想法结合在一起的成功体验,从而获得读下去的动力。
所以,把握自己的人生,构筑属于自己的幸福论,读下去,写起来!
最后的最后用一句余秋雨的话结束本书的阅读。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