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的时候,流行报考中师,尤其是家境不太好的农村孩子,可以早日参加工作,替父母分担负担。
可我一点儿也不想当老师。不管老师怎样引导劝说,我还是坚决报考了普通高中。
到了高中,知识变难,竞争更强,压力太大。我的数理化再也考不到像初中那样的分数,大多数时候都是七八十分(当时满分是100)。现在看来,这是很正常的事,而且七八十分也不算低,可当时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的位置。(那时候不像现在,儿子选择文理科的时候,学校不仅按总分,还分别按文科、理科进行了排名,以供参考。)
于是在高一结束选文理科的时候,我选择了文科,虽然我的政治历史也不怎么样,但我想着认真背背就可以了。家里面所有的亲戚朋友都没有能给参考意见的。
高二在文科班,是我成绩最好的一年,因为理化试题可能比理科简单,而绝大多数文科生理化是真的不好。我的理化成绩一直是在90多接近满分,同时,英语成绩也一直靠前。那时候看来,似乎前途一片光明,甚至忘了政史不好会影响更大。
到了高三,理化不学不考了,我的成绩一落千丈。再加上班上进了很多复读生,名次越来越靠后,我越来越没有信心。
令我更加沮丧的是历史。书上的内容都能背下来,年代加事件都不是事儿,问题是不会做题,不知道往哪个方面回答。所有的大题我都列举了满满的历史事件,可能抓住题意的很少,然后还不会对相关的历史进行评价,所以几乎得不了分。我的历史甚至考过全班最低。
那时候跟现在不同。作为学生,那么困惑与迷茫的时候,竟然不知道去问老师,跟老师交流一下。当然,也有可能问过老师之后还没长进,但毕竟尝试努力了不是?
从高二开始,英语老师就一直跟我说将来要报考外专,就是外语专业,因为那时候我英语成绩还相当不错。其实,我哪里知道外专是什么,只不过听起来很“高大上”罢了。
但是,到了报考的时候,在文史和外语之间,我真的选择了外语。选择外语就意味着所有的第一志愿都要选择外语专业。
路就是这样一步步越来越窄了!
那一年高考,成绩很不理想,并且语文分数竟然出了差错,拿到成绩单又过了好几天,竟然接到一份通知,语文又加上18分。可是,即便如此,也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什么。
在复读和师专之间,我选择了后者。其中一个原因是跟我一起长大的邻家女孩,当年选择了中师,马上就要参加工作了。而我竟然在兜转了一大圈之后,有可能又回到了原地。
临近毕业的那年春天,济源市教委到我们学校招聘。听说济源非常重视教育,我就报名去试讲,并且非常顺利地过了关。
那个星期天,回家商量要不要跟济源市教委签约。妈妈一听就不同意,好不容易养大了闺女,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将来啥都指望不上。
就这样,毕业后我回了老家,回到了初中的母校任教。当了老师才知道,不管你教小学还是初中,不管你教英语还是美术,工资跟这些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我只是比当年选择中师的同学迟挣了两年钱而已。
有人说我,当年说啥都不当老师,最后不还是当了老师?是啊,命运跟我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选择什么人结婚,更是人生中一道巨大的选择题……
现在,回顾过往,就会发觉:选择读什么学校、选择做什么职业、选择跟什么人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作出选择的那一天,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