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并不意味着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而是指要高效率地运用时间。时间管理也不是要完全掌握自己的所有时间,而是要通过事先的规划,来减少工作和生活中的变动性和随意性。时间管理只是一种提醒和指引,而非强制手段,目的是帮助我们把时间投入与自己的目标相关的事情,以最小的代价或花费,获得最佳的期待结果。
时间管理就像知识管理一样,它有内在的逻辑和系统,并不是简单地对时间进行记录,时间记录只是时间管理的开始,我们还要厘清时间管理与时间分配、目标管理、习惯养成、专注力、情绪、工作效率及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的关系。
我这一生最大的错误是什么?”佛祖回答说:“你最大的错误就是认为你还有时间。”
按照当前人的平均寿命78岁算,人一生中要花28.3年的时间在睡觉上,约占总寿命的1/3。若每天工作8小时,那么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是10.5年。消磨在电视、社交媒体上的时间为9年,做家务花掉6年,吃吃喝喝花去4年,购物、化妆打扮再去掉2.5年……算到最后,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只有短短的9年!一生看似漫长,实际很短暂。时间是公平的,又是不公平的。它给每个人的都同样多,不管你是在学校读书,在努力工作,在环游世界,在运动,还是在做一些无用的事情,它都不闻不问地往前走。只是有的人紧紧地跟上了它的脚步,而有的人无视它的存在,虚度了时间,辜负了光阴。
莎士比亚曾说:“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不同的人对待时间的态度不同,就会有截然不同的一生。
我们每个人一生拥有的时间是有限的,把时间花在哪里,成就就在哪里。所以,我们要把更多宝贵的时间投入我们真正渴望有所成就的领域,把时间花费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DISC理论是根据一个人是急性子还是慢性子,是关注结果还是更关注人的感受等,将人的行为风格分为D、I、S、C,分别代表支配(Dominance)、影响(Influence)、稳健(Steady)和服从(Compliance)4种人格。
D型风格的人,注重目标结果,做事雷厉风行,抗压能力强,爱冒险且竞争意识强,有创新精神;要求严苛,常因周围人做错事或做事太慢而发脾气;是一个工作狂人,平时对家人缺少陪伴,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也不太在意。
I型风格的人,自信乐观,善于交际,喜欢成为人群中的焦点;容易被各种新鲜事物吸引,讨厌按部就班的工作,也不喜欢做计划;每天忙忙碌碌,但常常忘记做最重要的事;常因交际太广泛,做事情无法太专注。
S型风格的人,亲切友善,是很好的倾听者和团队合作者,行事稳健,真诚有耐心;逻辑思维强,能适应重复乏味的工作;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不懂得拒绝,有依赖心理;不喜欢太复杂的事,喜欢团队一起工作。
C型风格的人,个性谨慎谦恭,有责任心,分析能力强;追求完美,容易在细节和过程上耗费时间;喜欢验证和假设,也常因为可能的负面后果过度担忧。
适合D型风格的时间管理工具:潮汐
潮汐是一款利用白噪声(并非真的噪声,而是一种不会让人特别关注的环境音,像雨声、水声、鸟叫声等,让人感觉静谧和放松的声音)来使我们达到专注的一时间管理App,其界面简洁大气,内置几款不同的白噪声背景音乐,白天可以让我们保持专注,夜晚可以助眠。打开App,点击“开始专注”按钮,对应的白噪声会贯穿于整个专注时间。安卓或iOS系统都可以免费下载。
适合I型风格的时间管理工具:番茄土豆
这是一款结合了番茄(番茄工作法)和土豆(To-do List)的在线工具,可以直接在电脑上使用它,也可以在手机上下载安装App后使用。这款工具具有强大而简洁的任务列表,还有“标签””重要程度”“快速置顶”等功能,高级版还有“子任务”“提醒”“重复”和“预计番茄数”等功能。这些功能不仅可以规划时间,还可以帮助我们保持专注,让我们完成更多工作。
适合S型风格的时间管理工具:Doit.im
Doit.im采用了任务管理理念“GTD理念”(时间管理大师截维·艾伦提出的一套经典时间管理模式),每个任务都可以按照日期、日程来安排,同时支持子任务和标签分类等操作。这款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有条不紊地组织规划各项任务,轻松应对各项庞大繁杂的工作。可以在网站(http://doitim.com/cn/)下载安装使用。
适合C型风格的时间管理工具:Forest
“Forest”即森林的意思,这款手机App是基于番茄工作法的原理,将专注与“植树”相结合,在使用Forest时,可以为我们手机里的虚拟森林植树。每完成一个番茄时钟就可以种植一棵小树,一旦我们使用手机造成中断,种植的树苗就会枯萎甚至死掉。在完成一个番茄任务时,可以对这棵树进行标签定义和备注。当森林变得茂密时,心中就会收获巨大的成就感。这款手机App适用于爱玩手机而造成时间浪费的人。
很多人刚做好一份工作计划时,或者拿到领导分配的一项重要工作时,踌躇满志,想要大干一场;随着时间的流逝,再加上工作遇阻,一腔热血就会慢慢被恐慌和焦虑所代替,到最后草草收场。有的人感觉自己越来越难以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而且每次专注做事的时间越来越短
短跑理论的本质,是指每个人专注解决问题的状态都是可以持续的,就像电动车的电池一样,即使用光了,还可以给它充上电,让它继续工作。短跑理论的原理,在于通过自身精神激励的重复性冲刺,最终固化内在的行为习惯。
短跑理论是帮助我们改善注意力、提高效率的好方法,使用方法很简单,大致可分为以下3步。
选定目标:选择平时很想做,但因为缺乏意志力而没有做成的事情。比如说,强制自己每天6点钟起床,每天慢步30分钟等。
越害怕发生的事情就越会发生,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
从墨菲定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容易犯错是人与生俱来的弱点,无论科技多么发达,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多么高明,有些不幸的事情总会发生,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想得周到、全面规划。如果不幸或者损失真的发生,我们应该坦然地面对,认真总结经验,尽量弥补错误,而不是试图忽略或掩盖事实。
(1)事先周密计划
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很多问题或者原因,如果只是简单地对待,不去深入探索、谨慎分析和周密计划,很可能把事情搞砸。所以,在开始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并设想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判断事情发展的趋势,尽量减少小概率事件的发生。
(2)预留出一定的时间
事情实际所花费的时间通常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3)建立应急预警机制
既然错误无可避免,最好的应对之法就是事先建立预警机制,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和问题,提前想好应对的策略和解决办法,必要时可以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模拟演练
15分钟法则。
我们可以试着按下面的步骤来做。
①明确自己要做的正事。
②把所有的干扰因素排除,让它们至少在15分钟内不来打扰你。
③尝试把注意力放到要做的正事上并坚持15分钟。
④15分钟后,看看自己是否还能坚持,如果是,那么继续做;如果坚持不住,就放弃或做其他事情。
按这个方法实施15分钟后,通常是停不下来,你会发现,原来没动力做的事情,现在变得很乐意去完成它了。就好像看一本书,原本没兴趣,偶然读到里面有意思的片断,就想一口气把剩下的章节也读完。
为什么这个方法有效呢?
首先,它的时长很合理,对于拖延症患者来说,15分钟不会让人感觉到压力,坚持一会儿就过去了。
其次,排除了干扰,让人更专注。习惯性拖延的人,往往容易受各种外在因素的干扰,去掉这些干扰项,人的专注力才会放在要做的正事上。
最后,比较灵活,自由度高。15分钟到了,是接着工作还是玩,可以自由选择。如果状态不错,可以接着工作;如果累了,那就让自己好好放松一下,不过前提是之前的15分钟必须是沉浸式的、高效的。
05.记录你的时间日志①首先要明确一天的任务,把计划要做的事情一一罗列出来。
②赋予每项任务意义,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等。
③预测每项任务完成需要的时长。
④按照重要性和紧急程度给任务进行分类,可以参考前面提到过的时间象限法。
⑤每完成一项任务,就记录好实际所花的时间。
⑥一天结束后,及时分析总结。
记录时间日志的关键在于,事先要有规划,不要忘记给它们排好优先次序,并且记得写下每件事情实际完成的时间。可以先坚持一个月看看,注意不要间断,即使周末也不例外。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慢慢变得有计划性,而且对时间变得更敏感了,会知道每件事可能要花多长时间,做出来的计划也一次比一次贴合实际。
设定好时间结束点
随着最后期限的到来,当事人内心的焦虑和压力会骤增,会下意识地寻求尽快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改变自己原先的主张。
设定时间结束点的意义在于,可以激发一个人的专注力和执行力,让人自动忽略掉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把事情精简,从而有利于提升效率。
加尼克效应就是一个人因为工作或其他事情带来的压力,导致心理上过度紧张。工作中也是一样,当需要解决的事情很多时,如果前面的任务完成得比较顺利,剩下的任务也能很轻松地得到解决;但如果前面的任务遇阻,我们必须集中全部的精神和注意力来应付它,后面的任务很可能就会被搁置。
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时间分配时,有几点要引起注意。
①任务比较多时,一定要先分清轻重缓急,不能单从完成的难易程度和花费时间多少来衡量。
②头轻脚重只是相对而言,并不是把所有细小的事情都放在前面处理,而把最难的事情放在最后,这样可能等你处理完所有琐事后已经筋疲力尽了,再没有时间和精力做那些难处理且重要的工作。
③头轻脚重的时间管理法,比较适用于某个小的时间段,比如说一天中的上午或下午,一周或一月中的某几天。我们可以把一个完整的时间段切分成几个小的时间单元,在每个时间单元中采取这种时间管理法效果更好。
每天留出一点弹性时间
我们进行时间管理的目的在于,在有效时间内,更加专注和高效地完成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明智的做法是每天预留出至少1小时的机动时间,工作时尽量把必须完成的工作提前完成,这样即使被打断,也不容易产生焦虑和烦躁情绪。我们虽然很难预料到每天都会有哪些计划外的事情需要去做,但如果留出一点缓冲时间,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总之,不要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过满,这样容易产生被时间牵着鼻子走的感觉,觉得自己的生活就是在不断地追赶时间,被时间控制了,这样的人生将变得毫无生趣。如果每天给自己一些自由的空间,你在工作和生活中将变得游刃有余,一切都会更加顺畅。
09.学会最大限度利用业余时间
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产生在业余时间。”胡适也曾说:“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靠他怎样利用闲暇时间,闲暇定终身。
我们一天工作8小时,睡眠8小时,上下班路上花费2小时,再除去吃饭时间,每天至少还有2~3小时的业余时间,如果再算上周末,时间就更多了。那么,我们该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些业余时间呢?有以下三点建议可供参考。
(1)利用成本思维分配时间
我们在决定做某件事前最好先判断一下,这件事有没有意义,能给我带来什么样的回报。
(2)给自己定一个目标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有很多空闲时间可以用来做某一件事情时,效果通常不会太好。这件事能不能坚持下去,很大程度上要视心情而定。但如果设定一个目标,然后将目标进行分解,让自己每天都知道要做的事情以及要达到的效果,就相当于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监督机制。比如,你想在15天之内读完一本专业书籍,那么可以先翻看一下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再计算一下每天需要完成的阅读量,然后再持之以恒地坚持去完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
(3)重视你要做的事情
我们知道健身对我们有好处,也信誓旦旦地给自己定下过目标,但为什么大多数人还是没能坚持下去呢?是真的没有时间吗?那为什么可以花一两个小时闲聊天、睡懒觉或者玩游戏?很多时候,没有动力坚持做一件事,起因在于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就拿健身这件事来说,多一天或少一天好像没什么差别,但日积月累,长期健身的人和从不健身的人,体能和意志力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所以,要重视且持之以恒地坚持你想要做的事情。
10.按精力周期分配时间
时间管理说到底其实是自我管理、精力管理。大部分人管理时间的方法就是一直工作,直到精疲力竭为止,然后短暂休息到感觉不累时再继续工作。这就好比给手机充电,一直用到手机关机,然后等电充到刚够开机的电量又匆忙继续使用。这其实是一种糟糕的时间和精力管理方式,人在这种情况下,精神状态会越来越差,工作效率也会越来越低。
如同人的情绪会出现周期性的变化一样,人的精力也会出现周期性的起伏。
1)一小时周期
不少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情,过一会儿就会感觉疲劳,注意力分散,做事效率开始降低。这是因为,人的注意力只能保持45~90分钟,最长不超过120分钟。超过这个时间,大脑就会消极怠工。所以每工作1小时,最好主动休息一会儿。你可以离开办公桌,活动一下身体,极目远眺一下,或者和同事聊聊天,这都可以帮助你放松身心,迅速恢复活力。
(2)一天周期
一天当中的不同时段,大脑的活动效率是不一样的,掌握其中的规律,安排恰当的工作,可以让你变得更高效。比如,早上起床后,大脑消除了前一天的疲劳,脑神经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此时适合开展计划性的工作。上午,人的精力充沛,大脑保持严谨且周密的思考能力,此时用来处理一些富有挑战性和需要创造力的工作,效率更高;下午,人的精力明显减弱,工作动力下降,此时更适合处理沟通性的工作;晚上睡前1小时,大脑的记忆能力最佳,适合学习或者处理需要记忆的工作。
(3)一周周期
高效工作者会根据自己在一周中的精力状态来安排自己一周的工作。周一,人的生物钟还没有从周末的休息状态中调节过来,这时并不是埋头工作的好时机,最好做一些工作规划或分派任务等;周二,人的状态明显好转,工作的积极性明显提升,此时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往往比较顺利;周三,人的精力依然充沛且思路活跃,适合开展头脑风暴或者制定战略决策;周四,人继续埋头工作的意愿明显下降,但开展一些沟通性的工作反而效果更好;周五,预示着一周工作即将结束,人的心态放松,心情愉快,此时不妨用来梳理一周的工作,将需要决断的事情迅速处理完,这样就能轻松度周末,准备迎接下一周的工作了。
第二章 时间管理:目标任务完成法则
11.制定周/日目标
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但同样都在忙,有的人始终在原地打转,而有的人看似不紧不慢,但事情都在他的计划中,最终总能获得圆满的结果。我们要想成为做事可靠且效率高的人,首先要具备时间意识,懂得时间管理,善于制订计划。
爬过山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让你一口气爬到山顶,没多少人能做到。但如果每爬200米就休息一会儿,看看风景,拍拍照,等休整好了再接着爬,估计大多数人都能登上山项。这就是把目标细化的作用。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克服懒惰、拖延和畏难情绪,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制定周/日目标。
制定周/日目标可以把一个大的目标(周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日目标),这样我们完成任务时不再有遥遥无期之感,每周和每日的目标清单会让我们更具有目标感和紧迫感。任务进展到什么程度,预计什么时间完成,只需要查看清单便一目了然。
方法很简单,只需要准备日目标和周目标两个清单。
①每周最后一天,在周目标清单中列出自己下一周计划要完成的所有任务。
②一天结束时,把周目标中的工作挪到新的日目标列表中,这就是第二天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
③一旦完成了当天的目标,那么这一天的工作就结束了,不再额外增加任务。
制定周/日目标时,一定要计划得当,要注意,每天的目标任务数量不要太多,以3~5项为宜,且每一项小目标都要有明确的完成时间要求,当天的任务完成后,就可以休息,不必超前完成任务。如果你发现自己上午就把当天的所有任务都完成了,或者到晚上了还没完成当天的任务,这可能是计划不当或者不知道每项任务完成的大概时间,从而导致时间和精力不匹配。
所以,制订周/日计划前,不妨先做一个星期的生活日志,记录好每件事情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这样对每个任务的完成时间就有了初步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做出来的计划会更具有可行性。
SMART”是五个英文字母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可测量的)、Attainable(可实现的)、Relevant(相关的)、Time-bound(有时限的)的首字母简称。
S(Specific):目标必须是明确的,要用具体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出要达到的行为标准。比如,我们要提升业务能力,“业务能力”这种说法过于抽象模糊,无法准确判断自己是否达到目标了。目标应该是越具体越好,比如可以换成“业绩提升5%”,这样就清晰多了。
M(Measurable):目标必须是可衡量的,可用明确的数据作为衡量目标是否达到的依据,如果无法用数据衡量,就无法判断目标是否实现。比如说,要对所有员工进行业绩考核,合格者将会根据工作表现进行加薪,这里的“合格”并没有交代清楚判断的依据,可以将“合格”换成“业绩考核评分在85分以上”或者其他更明确的标准。
A(Attainable):目标必须是可实现的。目标定得太高或者太低都不行。目标脱离实际,经过艰苦的努力还是无法实现,不仅打击人的自信心,还会对下一个目标的完成造成消极影响;目标太小了,太容易实现,容易让人放松懈怠,失去进步的动力,从而耽误时间,影响其他目标的实现。所以,一个合格的目标应该是在执行者的能力范围之内,但又有一点挑战的。比如,下个季度销售业绩提升3%,这样的目标就比较合适,能激励自己付出努力,实现的概率很高。
R(Relevant):目标必须紧密相关。如果实现了一个目标,但这个目标与其他目标并无关联,或者关联度很低,那么这个目标即使实现了,意义也不大。比如,一名程序员的目标是学好法语,学习一门外语固然好,但这个目标与本职工作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完成它所能产生的效用就十分有限。如果把学法语换成学习Python,这就是和工作紧密结合的,它对工作的助益效果就会很明显。
T(Time-bound):目标必须有完成期限。比如,在2020年3月31日之前完成某个项目,“2020年3月31日”就是一个确定的时间限制。假如没有这样的时间要求,除了造成拖延,还不利于目标考核,或导致考核的不公。所以,在制定目标时,要根据工作任务的轻重缓急拟定完成目标任务的时间要求,并定期检查目标的完成进度,再根据进展情况及时地调整工作计划和目标。
SMART目标管理原则不仅适用于团队或个人的目标制定,还可以为绩效考核提供目标和参考标准,它可以使考核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更能保证考核的公正、公开与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