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读到这一章的时候,我想到了我们经常提到的“和谐”,这应该是很自然的。只不过《论语》中有子的本意还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他提到的“和”与我们今天的“和谐”相同而又不同。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在春秋时代,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即指“周礼”,解释为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和:指调和,和谐,协调。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有子说:“礼的应用,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和谐。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做到和谐也被认为是最宝贵最美好的境界。然而如果不分大事小事都按照这个标准去做,有时就会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在奴隶社会前期,社会阶层等级森严,上与下,君与臣,父与子,长与幼之间的相处都严格遵守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人与人之间各安本分,不可逾越既定的社会规范。如此一来,社会形成了一种井然有序的和谐局面。
而到了春秋时期,以前那种简单淳朴的社会风气逐渐土崩瓦解,出现了臣弑君,子杀父的叛逆行为。
在此转折时期,孔氏理论应时而生,所以说这里的“和”,其实是指整个社会按照“周礼”保持的社会稳定与和谐。
这样的理论对于当时的社会秩序起到了一定的维稳作用,因而也成为后世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统治利益的工具。
有子认为,按照制度规范做事,但不能失去和谐。也不能为了表面的和气,丢掉了还有的规范礼仪。
这样的观点让人赞叹,他不仅讲了“礼”与“和”的关系以及重要性,还强调了“适度”的重要性。这一点与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是相吻合的,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现代社会,“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而“礼”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
先说说“和”吧,人们经常挂在口头上的话,诸如“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等,都寄予了广大劳动人民渴望团结,希望和谐,调和矛盾的美好愿望。
国家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也提到了“和谐”,相信这是普天下老百姓心中啧啧称赞,时时祈盼并用心维护的美好愿景。
有了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人才可以更加团结,心与心也才会消除隔膜,矛盾与怨隙才会春风化雨般消失于无形。有了和谐的社会环境,人们才可以踏踏实实地奔赴在为梦想,为将来奋斗的征途上。
可以说,和谐是催生美好的土壤,和谐是穿透云层的霞光,和谐是抚慰贫瘠心灵的营养品。没有和谐,一切努力都没有意义。没有和谐,一切摩擦都可能酿成一场灾难。没有和谐,这个世界也就没了温度。
而要保持这份和谐,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努力。遵纪守法,维护国家利益是和谐。坚守正义,不损害他人财产和生命安全是和谐。拥有善意,凡事替别人着想是和谐。学会感恩,包容接纳已经发生的事实是和谐。
和谐需要我们用尊重他人,互相理解来构建。和谐必须靠互帮互助,沟通交流去支持。和谐更愿意在我们携手共进,奋斗不息的路上开出灿烂迷人的幸福之花。
可是,在我们陶醉在和谐幸福的氛围时,却不要被一种假象所迷惑。因为有一种所谓的“和谐”,披着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甚至和稀泥的外衣,营造一种自欺欺人的“和平”表象。
关于这一点,有子也曾特意指出:“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只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的意思很明显,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和”这个标准来处理,那种为和谐而和谐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很多时候,缺少“礼”的节制,“和”就是一种假象。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为了追求表面的一团和气,很多人怕得罪人,不敢说真话,不愿说出正确的见解,甚至扭曲事实。
大家你好我好,见面都笑脸相迎,做事都敷衍了事。不敢创新,不敢争先。不分高低,也无所谓优劣。整个环境显得风轻云淡,一片和谐。
不陌生吧?很熟悉吧?可是这样真的好吗?没了规则,缺了标准,少了评判,丢了衡量,这样稀里糊涂的一片“和谐”有价值吗?
一个身心健全的人绝对在大事小情上拎的清想得明白,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必定拥有正确的“和谐观”,只有这样,“礼之用,和为贵”才能显示出它本来该有的魅力。
愿我们重视和谐,正确理解和谐,用人类共有的客观准则去正确构建和谐,最终拥有真正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无戒训练营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