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初识边边缘,是在简书里,看到了她的一篇文章,很有感触。虽然素未谋面,但字里行间足以看出她是个有故事、有伤痕、有韧劲的女子。
后来加入齐帆齐微课,我又一次见到了她的名字。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让我对她的关注又多了几分。我喜欢她的文风,朴实无华,却能牵动人心。
她的简书介绍是这样写的:
“感性与理性并存的女子,愿能在兼顾工作与家庭的闲暇时光里,用手中这支拙笔,将平淡生活刻画成文。”
这不正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吗?志同道合的边边缘,帮我明了了写作的心态,原来我所追求的回报,并不是写作的全部。
寄情文字,抚平心结
边边缘是一个高速公路监控员,八小时三班倒工作制,工作时间不能携带个人手机。剩下的时间,除去吃饭睡觉,照顾孩子,收拾家务,还要挤出时间写文章,完成日更。很好奇,是什么力量让她把时间安排的如此紧凑呢?
“也许,这样更充实,不至于有过多时间伤怀吧。”
边边缘原本有一个温馨的小家,还有两个有爱的大家庭。先生的离去,不仅给小家带来致命的伤痛,也给两个大家庭带去难以磨灭的阴影。
作为联系三个家庭的纽带,她的喜怒哀乐关系到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写文章,是她发泄情绪和平复心情的小天地,而文字,就是她治愈伤痛的良药。
专心写作,不求其他
从小就热爱写作的边边缘,把文字当成了精神后花园。在简书的运行机制下,她为自己规划的目标是,首先做一名写作者,其次为阅读者。她每一篇文字都倾注了百分百的热情和耐心,呈现给读者的永远是百分百的诚意。
她在简书里的互动不多,但很认真。她从不会为了点赞而点赞,每每打开一篇文章,都会用心去阅读,看完后,或点赞或留下一些感悟。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花费的时间,对得起别人的劳动成果。“如果时间不允许,哪怕能量为100,我也不会随意点开别人的文章,留下赞便走。”
加入齐帆齐写作营,她也是一如既往的认真写文,佛系互动。她说:“我很清楚自己写作水平很有限,加入写作训练营只是为了更有动力。短时间内不会要求自己有所突破,写自己想写也能写的,仅此而已。”
她总是谦虚地说自己不擅长文笔,也不费尽心思宣传自己。面对自己深爱的文字,她更愿意让敲在手机里的一笔一划都跳动着自己的情感,或天马行空,或柔情蜜意,只要是心中所愿,就不吝挥洒,恣意驰骋。
亲情爱情 视若珍宝
写作营开营时,边边缘的介绍很温情,她最有成就的三件事,一是有两贴心小棉袄,二是有相亲相爱的两家人,三是拥有一份永恒的爱。多么朴实的成就啊,比起金钱、名誉,亲情和爱情是无价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此。
或许和先生的爱情以这种意外的方式结束,将是边边缘心里永远的痛。作为文友,我不便过多深入,但能够感受到这段感情的刻骨铭心,否则,她也不会用“永恒”来形容。
边边缘的文章中,与祭奠逝去的爱情相比,娓娓道来的亲情更能触动人心:
“休息回家的日子里, 我除了照顾好女儿的一日三餐外,还会主动地揽下家里的其它活儿。
女儿奶奶年岁已高,七十多岁的人了。身体小毛病比较多,她暂时没有离开我这个小家,我是感激她的。她能在我上班的日子里照看着家及孩子便行,我并不需要她能帮我把家弄得多井井有序。
我休息在家的日子,便是她休息的日子。尽管平日里她需要做的事也不多,但只要我在家,她更不需要操什么心。
除此之外,每次休息在家的日子,如果孩子去上晚自习了,我便会陪我母亲散步。她在离我不远的一个小区住。父亲一般回乡下,他喜欢那份安宁。母亲得帮姐照看读高中的孩子。平日里,她常一个人,我休息有空,必须去陪陪她。也好让她看到好好的我,方能安心。
我姐妹几个,一般知道我的上班班次,一般都利用休息时间找我聊天,时时关心着我的状况。看到我带着孩子好好生活,她们也就放心了。
至于夫家这边的人,在他病重的一年里,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 。退出他们的家庭微信群后,再也没有重新加入。
但是,随着时间的逝去,我已慢慢放下那些过往。尽管我们平日里并没什么联系,但在我有需要的时候,只要我开口,他的兄弟还是会伸出援手。”
没有波澜,可以想象这几段文字的背后,是一个多么坚毅的灵魂。经过了变故的女人,比当母亲的时候还要刚强,还要不易。或许“走出来”只是自我安慰,或许坚强只是伪装,因为亲情还在等待,生活还要继续,除了寄希望于时间,能做的还有珍惜眼前。
最近,边边缘写的故事里出现了一个“沫沫”,看着心痛,很明显,沫沫就是她自己。沫沫是坚韧的,从不向工作中的困难低头,沫沫当然也是勇敢的,不会向生活中的挫折低头。真希望我这位文友能从生活的边缘回到中心,重新开始属于自己的人生,用她挚爱的文字,为沫沫,为自己,谱写一个峰回路转却圆圆满满的结局。
齐帆齐第5期28天写作成长营第(19)篇,(1781)字,累计(33359)字。第三周主题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