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妇有别并不仅仅是说夫妇两人有差别,这么解说就比较浅显了。古人讲的夫妇有别是说,一个家庭里面,夫妇两个人,根据男女的生理和心理的状况不同,以及性格与性情的差异不同,所以在这个家庭中的分工也是不同的,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分工不同则责任也不同。比如男的比较好动些,待人处事粗糙些;女的比较好静些,待人处事周到细腻些,于是古人根据男女双方这些差别,提出适合男女双方的在家庭中的职位分工,以便于大家都能分工合作愉快,家庭和谐。比如大家熟知的“男主外,女主内”,就是因为男的大多比较好动,力气也比较大,在家不一定待的住,所以分配他到外面去工作,比如种地,或者到外面打工等,给家里提供经济支撑。女的相对比较能静的下来,所以让女的就在家中,照顾家中的事物,照看一家老小。这样夫妻双方分工合作一下,大家合作愉快,自然家庭就容易和谐了。并不是说歧视女生,非要把女的就留在家中,这都是误解。在古代也有男方比较病弱的,这时候没办法,女方就只能抛头露面到外面工作务农,以维持家中经济衣食了。
现如今,据说也有越来越多的女方回归家庭照顾家中老小。于是有人说,女方回归家庭是社会的退步,究其原因无非就是说古代的“男主外女主内”不合理。其实真实原因是,我们没有看懂古人的社会家庭分工和治国理政之道。
其实社会本来没有进步也没有退步,只是随着社会形态不同,人们的观念不同,需要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状态而已。所谓的进步退步,只不过是人们在男女都需要在外面工作,在这种观念下的判断而已,一旦社会的价值观变化,所谓的进步退步就自然没有了。
当社会的人们觉得,女人也需要和男人一样出来社会打拼,于是便有了现在社会的这种状态,一个家庭的父母双方都出来工作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又有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这样下去,孩子废了,很多家庭的婚姻破产了,家庭出现了很多问题了,社会离婚率变高了,人们心力交瘁,活的越来越累。所谓物极必反,于是人们又开始思考怎样能够让一个家庭稳定点,过得好一点。于是大家又发现,那些选择回到家里照顾儿女及老人的妈妈们,她们的家庭孩子变好了,老人有依靠了,婚姻稳定了,家庭的幸福感提升了,于是这样子大家又发现,原来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其实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其实古人早就探索过这种问题了,古人之所以提出男主外女主内的主张,其实就是一种家庭社会的分工而已,并没有什么贵贱之分,也不是说是对女生的歧视。之所以我们的社会会出现如今这种状态,是因为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说要提倡男女平等之类的话。
其实在古代的中国社会,男女本来就平等,哪里还需要提倡什么男女平等呢。那时候不但男女平等,而且还提倡万物平等,国家都是用儒释道的思想治理国家的。儒家讲,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道家讲,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主张天人合一;佛家也说,众生平等,不单是人,连蚊虫蚂蚁,甚至沙石土地等,和人都是平等的。想想古人的胸怀,是不是比现代人大多了呢?古人不但敬天爱人,甚至连蚊虫蚂蚁,山石微尘都爱护。想想这样可爱的古人,怎么会看不起女生呢?又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句话在当时是整个读书人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共识,而如今我们的大学生,认可这句话的人又有多少?更别提做到了。再来看我们如今的社会,确实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比较多,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跟古人比,其实还是差距比较大的。
而且受这些观念教育熏陶的古人们,他们又怎么会不知道男女平等,男人能做大事女人就不能做大事吗?并不是的,他们其实都懂的,只不过经过社会的探索和发展,他们觉得,一个家庭要稳定,要过的好,总得大家分工合作一下吧,要不然家里的男人女人都出去工作了,谁来料理家事呢?谁来培养下一代呢?而且家里的活非常琐碎,一点都不比外面的轻松,再加上每个家庭都上有老下有小的,要是都出去了,家里出点啥事,谁来照顾一家老小呢?夫妻双方,总得有个主事人留在家里主持事物吧。于是他们根据男女方的性格特点,处事待人接物方面的细微差别,比如因为男的心大一点,女的心细一点,男的大多好动一点,女的大多好静一点,所以提出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合作,这样子的一个家庭,大家不就合作愉快了吗?家庭不就容易和谐了吗?
现代人不学历史,又人言亦言,再加上所谓的男女平等,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其实是我们现代人自己不懂历史,不懂文言文,看不懂古人的社会分工和治国理政之道,所以对古人的很多东西妄加猜测论断,甚至妄加批评,其实真实的原因是我们看不懂古人,却又不愿意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学习历史而已。
比如古人讲,女子无才便是德,这话乍听起来好像是在说女的最好不要有文化,便是德行了。其实是因为我们现代人不懂文言文,错解了。真正的意思是,如果一个有学识的女生,心地非常谦虚,即使有才华也认为自己没有啥才华,那这种女生是很有德行的。无才的意思是有才而无之,这叫无才,就是有才却当做自己无才,这不是一种很好的德行吗?就是这个意思。还有比如说,什么无毒不丈夫,明明是无度不丈夫,没有气度的人怎么能称为是大丈夫呢。
所以我们现代人对古人误解真是太多太多了,其它还有很多,有心人可以自己去留心研究一下,不要总把古人往坏处想,想想那句话,世风日下,这句话如今依然适用。也就是说以前人心地比现代人纯朴醇厚多了。说这话是有根据的,比如我们看现代人,在看我们父亲和爷爷奶奶他们那一辈,甚至太爷那一辈人,就会发现,他们那一辈人比我们这一辈人老实纯朴多了,他们那个年代的民风比现在好多了。这样子一代代往上推,那古人那个时代社会的民风,是不是应该每个前一代都比后一代纯朴?虽然我们无法考证,但是如果我们按刚才的逻辑推理来推论,这个结论应该是不会有大错的。
所以,还是俗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古人就是老人啊,古人都是我们的祖先呢,祖先留下的东西怎么会去害自己的子孙呢?再看看那些江南古镇,漂亮啊,那就是古人留下来的。俗话说,外在的事物就是一个人的内心呈现,一个人的家什么样就能看出一个人什么样。同理,一个社会的建筑什么样,就能看出当时的人心地是什么样。既然他们留下来的古镇都那么美好,那他们那时候的内心美好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尊重传统文化,尊重古人,学习古人,时间久了,自然会有所发现,对古人有新的认知。
上古之人多天真
顺其自然参造化
绿水青山遗子孙
深情厚谊昭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