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去莉莉家玩,大家说说笑笑很开心,参加的人也越来越多,大人小孩都有。东拉西扯,不知怎么就扯到了教育上,尤其是看到有孩子在现场,莉莉讲到了这样一件事情:
小萍和她的孩子上街,说说笑笑地买东买西,她的孩子突然看到了她们的同学,和她打了个招呼就去追同学了。小萍也没什么事情,就慢悠悠地跟了上去,只见她们几个同学拿着糖都往一个口袋里装,另一只手里都拿着钱,只是这糖口袋转到了她孩子手里,然后其他几个孩子说说笑笑的就向门外走去,她的孩子还提着口袋,气得她瞪了她孩子几眼,她的孩子看到她才把糖口袋放下。
出来后,小萍问她孩子在那里干什么,她说在帮她同学提东西,又问她们为什么没付钱就出去了,她说她的同学到外边选杯子去了。事实上她孩子的同学没有买杯子,而是走了。气得她妈妈教训了她一顿,她还跟她妈妈说是助人为乐。
事情讲到这儿,莉莉问孩子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想法?孩子们有的一脸茫然,有的孩子说阿姨的孩子在帮别人,是助人为乐。还有的说不对,但一时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看到这这一现象,家长们心里一阵痛:孩子不能辨别是非!
为什么不能辨别呢?一是家长基本上在外打工,和孩子接触的少上了年纪的人带孩子,有的是不听教诲,有的是没发现孩子有问题,还有的是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有的当时就急了,有的气得要打孩子。
莉莉就告诉孩子们,我们帮助同学是帮别人做对的、正确的事情,比如有同学没有笔,我们可以借给他;有的同学生病了,我们给他端来说、或者告诉老师;或者同学们的东西太多,背不起可以帮。但小萍阿姨的孩子帮别人拿的糖,是没付钱的,拿了就算偷,是犯法的。这就不可以做。
然后莉莉阿姨就让孩子们说说哪些事情是该帮助的,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了很多:没勺子吃饭,自己的可以借给他用(这个,可能有的反对,但寄宿制学校没办法啊);没有本子可以借给他用;橡筋断了可以给他一个;别人饿了,自己有带的有可以分些给别人……不可以做的:别人让你去打其他人,不可以;把别人要坐的凳子拉开,不可以;抢别人东西,不可以……
孩子们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原来孩子们不是不知道,只是缺一个好的指引者。即使为了家用,也别错过了和孩子的交流,要知道他们身边都有什么人?他们怎么相处的?发生过什么事情?给予适当指导。在外也别忘了家人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