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纸媒工作,以前常常听到同事们喊累,累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比如工作时间长:记者们被要求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有新闻发生立即赶往现场;编辑们要熬夜班,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很紧张。比如工作压力大:记者们一早醒来要自己去找线索,完成采访也要斗智斗勇;编辑们不能出一点错,尤其是政治差错,一旦出现可能立即丢了饭碗等等。所以,有同行英年早逝,常常互相告知,自叹命苦。
这两年纸媒广告呈断崖式下滑,效益不好,报社无奈大量裁人,并且给留下的人员降薪,工作又大幅度加码——奇怪的是,这种喊累的声音却渐渐消失了。
我认识的一位新媒体从业人员,以前做网站编辑,常常感叹不适应,看电脑时间长了眼睛干涩,手指总摁鼠标导致后背疼痛等。可是,现在她除了网站更新外,还要运营微信公众号,办公常要用手机,对眼睛带来了更大的考验,可她却不再抱怨,笑容常常浮现在脸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认真反思一下,也许会发现道理的另一面:感到累,并不是我们做的事情太多了,反而有可能是太少了。
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父母退休之后,突然间无所事事,常常听他们说这儿不舒服,那儿不舒服,连饭后出去散步也不愿意。可是后来,他们开了个卖杂货的小店,退休前是老师的母亲还做起了家教。一忙起来,精神好了起来,他们积极地找时间去锻炼,身体上的疼痛似乎也消失了。
一位朋友,上班时大部分时间需要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以前常听他提到身体的不适。前几年,他在住宅附近弄了一块地,业余时间开始伺候起地里的果树来。锄草、剪枝、收获,从春到秋都有事可忙,一年下来,他说,身体的不适症状都没有了。
多做些事,累的感觉反而会消失,这是为什么呢?
也许,大多数情况下的疲乏不是物理意义上的,而是心理上的。人生目标不明确,因而感到无聊,对日常的工作生活只是应付,由此产生累的感觉。而一旦一个人有了明确的目标,制订了可行的计划,有步骤地去做一些事,坚持一段时间,必然会产生正向反馈。这些正反馈则会消解疲累感,激励人们继续做下去。
人到底可以做多少事?以我的经验看,人的潜力确实非常大,大到会超出你自己的想象。
还是以做编辑这件事来举例。最初的报社编辑只负责编辑稿件,后续步骤,如录入、组版、版式设计、校对,全有不同的人员来负责,这样的情况下,一天一位编辑还只能编辑一块版面。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有一位女编辑,因为第一个被要求一天编辑两块版面,竟因为太累,愤然辞职,去了异地的一家报社。结果不久,报社内每一位编辑都被要求一天做两块版,甚至三块或者更多。再后来,组版员被报社辞退,编辑自己组版。现在,编辑要承担的工作除了编辑稿件外,还有组版、版式设计、校对,一个人做了以前四五个人的工作。但是,编辑们不仅完全胜任,而且下班的时间还提前了。
网上也看到一些写手的故事,也说明人的潜力是无穷的。比如,一般来说,女人下班回家后还要做饭、洗衣、带孩子,一定很累。但确实有些女作者,不仅承担了这些工作,还能不断写出爆款文章,吸引众多粉丝。而且,一坚持就是多少年。
我们还常常看到有文章介绍,名校的学生、那些世界著名的公司的职员,都会带着热情,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和工作。他们也会说累,但并非不可接受。
由此可见,人的潜力是很大,不过,可以无限加码吗?
2013年,李开复查出自己患了癌症后,曾发表演讲,告诫人们要爱惜身体,并检讨自己以前深夜秒回员工邮件的拼命行为。尽管后来李开复接受采访时说,“名利的浮涨让我不知不觉间偏离了轴心,以致迷眩其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不自知。”将患癌的原因更多地归结于心理的变化,而不是工作劳累,但是,凡事确实应把握好一个度。
我们可以要求自己做更多的事,不过,有些事也需注意。比如每天的睡眠应该保证,成年人一天应睡六七个小时。比如每天锻炼身体的时间应该保证。当然,至于采用什么方式锻炼,可以按自己的身体状况安排。还有,一些养生的道理应该懂得,比如饭后最好不要马上工作,还是应留有休息或散步的时间。
有了这些保证,其他的时间都可以用来做事。不论你多大岁数,都可以朝着认定的方向努力。
你经常感到累吗?不妨多做些事情。试一段时间看看,也许疲乏的感觉就会减轻,甚至消失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