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快到了, 又将见到人们手中的康乃馨。其实中国传统中也有一种母亲之花:萱草花。
萱母文化有好几千年历史。其实古代以木草喻父母,因椿树健硕长寿而喻父,庄子的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后世椿萱并茂或椿庭的借喻都出于此。
萱是一种草,看过图片后,相信很多人会惊讶在乡野里看见过它。乡里称之黄花菜,可以炒着吃,还能晒干制成干菜。
如果没有给予母草这个喻意,也许萱只是一种普通的草类植物,不会有这么多的内涵。回到古代和近代就不同了,这些都还属于文化常识(传统孝文化),编进了幼儿启蒙课本,如幼学琼林,千家诗等中都有。 《幼学琼林》“父母俱存,谓之椿萱并茂;子孙发达,谓之兰桂腾芳”。 当然到了现代,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需要了解和继承。
据查阅,关于萱的几种别名也很有意思。
其一,忘忧草。来源于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看来这种草能让人忘记忧愁,不失为祥和药草。以后要是郁闷了,多想想或者看看忘忧草,也许会变得快乐起来。
古《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
《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
《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
唐朝孟郊《游子诗》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王冕《偶书》"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
三国文学家嵇康《养生论》中说:“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是以别名作“忘忧草”。
其二,宜男草,《风土记》云:‘妊妇佩其草则生男’,故称此名。 古称母亲居室为萱堂,后因以萱为母亲或母亲居处的代称。说怀孕时胸前插一朵萱草花能生男孩,有点迷信,但这是一种文化,可以当做一种信仰似的。也许心情舒畅和良好胎教,能善孕顺产。
另外宜男 草还是词牌名,这词格律好拗。北堂有萱兮,何以忘忧?――《红楼梦》。又如:萱辰(母亲的生日);萱亲(母亲的别称);萱草(借指母亲)。 故萱草称母亲花。诗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即指萱草 。
其三,疗愁,解释和忘忧草相似。 不过本草纲目说是吴地人的称法。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萱草》:“萱本作谖。谖,忘也 ,吴 人谓之疗愁。”
其四,鹿箭,听说鹿箭是佛经中的典故,形容要射鹿误中他人。至于萱为何又叫鹿箭,待考。
其五,作菜时曰:金针 、 黄花菜,应该是外形和花的特点所然吧。《救荒本草》叫它"川草花";《古今注》称之为"丹棘" 另外萱叶可以造纸,不同宣纸(产自宣州而名)。
关于萱还有个故事,相传,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起义前家境贫寒,又身染疾病,全身浮肿,不得不以乞食度日。 一日,有位姓黄妇人蒸些萱草花,送给陈胜。陈胜饥寒交迫,见萱草花香气扑鼻,便狼吞虎咽,吃完后赞不绝口:“好吃,好吃!”不久陈胜发现自己身体舒坦多了,浮肿渐渐消退了。
陈胜称王之后,感激黄母恩情,将她请进宫迁盛宴之中,陈胜对无数佳肴珍馐毫无食欲。黄母见状,又蒸来萱草花,陈胜端起碗,谁知更难咽下,连说:“味不及当年。”黄母说道:“饥饿之时,萱草无异与山珍海味,吃腻了鱼肉之后,萱草堪似良药苦口。”陈胜听后羞得跪地而拜。因此,更加验证了“忘忧草”及其能治病的寓意。
了解这么多相关萱草的冷知识后,也回忆起孩童时采摘萱草花的经历。那时只知道这叫黄花菜,多野生附长在田、地磡上。每到夏秋季乡人都摘食。父母也没讲过,可能也不懂萱草。回想起来,那个时候如果知道她是母亲花或许会早早呈上几分敬意。
那时我很喜欢吃黄花菜,当然现在也是。萱草花真的很美,还能下菜,不愧是母亲之花,花形悦目,花体入食,不也正是无私的奉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