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修行:一个教育者的三重阅读境界

        自从评上职称后,有一段时间确实很想躺平,什么都不想做,但再过了一段时间,还是不甘心日子一天天这样地过去,躺又躺不平,卷又卷不动,还是要接触点新的东西,于是选择阅读来让自己生活过得更充实。

近两年的阅读经历涵盖了文学、心理学与教育理论等多个领域。这些书籍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助力我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

一、情感的共鸣与触动:在文字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阅读的第一重境界是情感的共鸣与触动。教育者通过阅读,与书中的人物、情节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获得心灵的慰藉与力量。这种情感的触动不仅能够丰富个人的情感体验,还能激发教育者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与责任感,减少职业倦怠感。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作为高中整本书阅读的的重要书目,以其丰富的人物刻画和深刻的情感描写,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书中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细腻描写,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与情感的细腻。例如,林黛玉的敏感与多疑,贾宝玉的叛逆与深情,这些人物的情感经历让我联想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与挣扎。通过阅读《红楼梦》,我更加理解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学会了在教育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予他们更多的情感支持。

《被拒绝的勇气》中关于接纳与改变的理念,课题分离的说法,让我自己提升幸福感,同时认识到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学会了如何在教育中引导学生面对挫折,培养他们的心理韧性。

《活法》中说,物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靠近火就燃烧起来,属可燃性物质;二是接触到火也不会燃烧的,属不可燃物质;三是在自然状态下燃烧起来的,属自燃物质。这里所谓的“燃性”,是指对工作与生活的热情与主动性。据此,稻盛和夫将人分为三种:自燃型的人、可燃型的人、不燃型的人。一个人要有所成就,有所作为,就要拥有自发性的热情,做一个“自燃型”的人。

作为教师,站在讲台上,看着一张张稚嫩可爱的脸庞和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想到自已的一句话有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我们对自已的职业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就感,发自内心地想把每节课上好来,充满热情地为此做好很多认真的准备,而读书是其中最重要的准备。米勒在书语者工作坊的实践印证:唯有教师先成为痴迷的读者,方能在教室种下阅读的基因。


二、思维的拓展与深化:在文字中启迪智慧

阅读的第二重境界是思维的拓展与深化。教育者通过阅读,与不同领域的思想碰撞,从而拓宽视野,提升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这种思维的拓展不仅能够丰富个人的知识储备,还能激发教育者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部蕴含深刻哲学思想的作品。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分析,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与引导。例如,贾宝玉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让我思考如何在教育中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自由,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通过阅读《红楼梦》,我学会了从更宏观的角度思考教育的意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认知觉醒》中关于认知科学的理论,让我认识到学习的本质是认知结构的改变,如“缝接”是深度学习的关键,要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别人,才是深度学习之道。如古典诗词中的"杨柳-离别"、"鸿雁-思乡"等固定意象,本质是文化符号的认知缝接。学生需将新接触的诗词与已储备的意象库对接,《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与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互文解读。

教育理论书籍如《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让教师学会提问》等,让我对教育的本质与教师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些书籍不仅提供了系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还让我学会了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这些理念,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我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深度理解。

通过思维的拓展与深化,我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教育理念,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方向。

三、 行动的探索与创新:在文字中寻找实践的路径

阅读的第三重境界是行动的探索与创新。教育者通过将阅读所学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提升教育质量。这种实践的转化不仅能够提升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认知觉醒》《非暴力沟通》等书籍中的心理学原理应用于课堂管理与学生指导,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与学习态度。例如,《非暴力沟通》中关于有效沟通的策略,让我在与学生交流时更加注重倾听与理解,优化了课堂氛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在教授完《孔雀东南飞》,上了一堂课《假如焦仲卿用上“非暴力沟通”》,结合婆媳矛盾这一历史难题,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运用“非暴力沟通”来解决类似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情商和说话艺术。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借鉴了《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让教师学会提问》等书的理念与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我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深度理解。通过运用有效的提问策略,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提升了课堂互动效果。

通过阅读与实践的结合,我逐渐探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这些方法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结合《改变,从写作开始》中的写作教学理念,我尝试在课堂上引入写作任务,鼓励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如阅读《红楼梦》时正好碰上刚学生月考完,我鼓励学生用“林黛玉体”来完成,学生写下这样的句子:

(1)横竖就那么点分数,有什么可问的呢?

(2)好不容易来找我,原来是为了知道我的成绩。

(3)是单独问我成绩,还是其他人都问了才来问我?

(4)这题是只有我们难,还是大家都难?

    《红楼梦》中黛玉说的话为学生创作提供了可以参考的“范例”,有利于学生克服对写作的胆怯心理,使学生更好地品味林黛玉的语言,根据自己当下的生活情境,创造出自己的作品。

通过回顾近两年的阅读经历,我总结了教育者在阅读过程中所经历的三重境界:情感的共鸣与触动、思维的拓展与深化、行动的探索与创新。通过广泛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我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更获得了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通过将阅读所学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探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提升了教育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我将继续阅读与学习,不断探索与创新,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