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断舍离,也看过朋友圈里晒各种物品并备注到付,但是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直到它成为了本周的作业。
从每天伏案码字的书桌开始,先搬移堆积如山的物品,丢、归类、收纳,反复擦洗桌面,擦到锃亮,摆上宗大师的相、电脑、保温杯和保健品。最后,中间放上一束刚买来的粉百合。这一刻,内心十分舒展。曾想,等搬到新家了,家里要天天有鲜花,就像那家每一桌都摆放鲜花的意式餐厅,有态度,有格调。其实无需再等,现在就可以拥有这份喜悦,享受这份安然。
接下来,清理手机桌面,里头有不少的APP都是先攒着,以为今后一定会争取看,结果几个月下来打开次数为零。比如一个、一刻、一席、罗辑思维、冬吴相对论、网易公开课——舍!反正它们就在那,若真需要再下载,也是分分钟的事。
还有各类微信公众号,之前总是觉得会用到,担心一旦失去关注,会错过很多。舍吧,要承认自己精力有限。
衣服,已经整理出好几袋送人了。有些以为将来瘦了可以穿,要知道,瘦下来其实不容易。就算瘦下来了,眼光已经变了。舍!
接下来要清理的还有电脑桌面、书柜、餐厅、客厅、储藏间等等。要给房间减负,让能量自由流动。把眼光放到离家1公里的半径,需要了再买,践行“每次主义”。买了不用,不仅占用物理空间,还侵占心理空间。
毕竟,人与物品的关系,能折射出潜藏的心智模式。
可以在每次的购买行为中看到自己的需求,清醒或者混沌,细细斟酌或是一时冲动。物品可以瞬间清理,可是心智模式要是不改变,腾出的空间很快会被新的东西填满,继续轮回。
通过思想改变,带来语言、行为的改变,是一个征服。
通过语言和行为的改变,触发思想的改变,也是一种征服。
不需要等到自己完全想明白了再去行动,那样,行动遥遥无期。因为想是想不明白的,唯有在做中去觉,在行动中验证一个观点是否可行,验证通过乃至获益了,就会继续行动,行不下来。
我们往往没有时间完成将想法转换为行动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正是一件任务中最耗时间的部分。同时,也只有当我们将任务转为了行为,才是完成了任务。
看了一本书,觉得特有道理,然后生活照旧。思想没有转化为行动!
听了一场演讲,热血沸腾,第二天醒来,回到原点,思想没有转化为行动!
买了“得到”各类专栏,看了,听了,乃至留言了,没有转化为行动,生活就还在过去的纬度里。
绝知此事要躬行。
物品积压久了,断舍离有些费时费力,需要平时的清理。
人与物如此,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也是如此。
生活中那些让自己不舒服、不适合、不需要的人际负担,是否清理过?
微信里加了新朋友,没有及时备注,就忘了是哪个群结识的朋友了。最近养成了习惯,新加朋友立即备注,没有正能量或者经常群发广告的朋友,舍。
还有古少侠提供的朋友分层的思路,挚友、朋友、熟人、商务伙伴。不同的朋友放到不同的心理空间去。
生活中,那些带给他人的,他人带给自己的伤痕,是否清理过?
有些伤害会慢慢抚平,有些伤害会愈演愈烈,就如病毒自我复制,最后彻底异化。伤过他人,就真诚忏悔,忏悔能让内心清净。不要带着沉重的心理包袱,这对成长极为不利。
被他人伤害过,就从缘起的角度来思维,每个人的生命积累不同,心理力量,心理结构自然也不同。有些人嗔恨心重,动辄嫉妒,动辄发怒,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在伤害他人的同时,自己也在承受一份煎熬。就如我们在动怒的时候,内心是不安宁的,就如一团火,先是灼伤自己,再殃及城池,弄得两败俱伤。
这么去思维,能在忿的时候,不继续加工,不再忆念他人对自己的种种不好,乃至因忿成恨。在恨的时候不继续发酵,乃至生发出恼害他人的心理。
所有的不良心理,都需要被及时清理,它们嗷嗷待哺,不断自我复制。你不知道它们哪一天会被喂饱,突然跳出来作怪。
人有51种心所,经常拿来对照自己的心理,看自己现在的心行是骄傲、嫉妒、忿、恨、恼、悭、谄、诳等等,还是精进、无害、惭、愧、轻安等等。
觉察到了,才有可能做出调整。觉察不到,只会莫名地隐隐作痛,比如"香菇,蓝瘦"。
清理了不良心理,正向的心理才能站稳脚跟。我们不可能同时拥有两种相反的心理,我不可能一边放逸,一边精进;一边贪,一边不贪;一边嗔,一边不嗔;一边惭,一边无惭……为了张扬善的心行,要不断发现和清理不善的心行。
拥有善的心理,才能我们的内心长久的安宁、和谐。
处理好人与自我的关系 ,是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
如果处理不好人与自我的关系,他就处理不好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一个人不了解自己,就不能成为一个健康的自我,与他人、与自我的关系也不会和谐。
这里的自我,不是自私,是整个人的存在,是身体与心灵的状态。佛教认为一个人找到自己,前提就是我们需要对现象的自我有一个真正的认识,最终才能找到自己。——济群法师
不了解自己,不明晰目标,就会随着欲望走,抵不住各种香色诱惑,造成物品和人际关系的超载。
(1)一个内心充满焦虑与不安全感的人,他很可能购买一堆东西以备不时之需,他的患得患失也让他的人际关系变得岌岌可危。
如果我们的价值,建立在变化不定的现象的基础上,而不是觉悟的基础上,那么我们会觉得迷茫,因为我们把自己丢掉了。
我们是不允许自己被丢掉的,于是我们不断寻求。想要抓取什么,在我们内心里就会不断建立需求,追逐外在世界,进而会产生依赖,依赖中需求不断增长,增长后又向外依赖,不断循环……这也是家里物品堆积如山的根本原因。
(2)一个内心执着过去的人,他很可能留下很多的情书、纪念品、旧物,他可能还活在过去中,难以对新朋友敞开心扉。
这也是因为不认识自我,进而对自己产生错误的认定。把过去的身份当做是我,把身体当做是我,把情绪当做是我,把念头当做是我,把真正的自我给弄丢了。
(3)一个内心迷惘的人,他可能面对一桌的文件,一柜子的衣服,手足无措,无力整理,只能视而不见,继续逃避。
不了解自我,就会通过物品来制造生活中的存在感。我们把自己丢掉了,急需建立自我,所以我们要不断做很多事来维护自我,把自己搞得很累。
通过对物品的态度,来折射人的生命状态。人的生命状态,又影响了人与物的关系。
从清理物品下手容易,而从清理自我入手则最为根本。
只有否定对自我错误的认知,才有可能找到自己,去除多余的欲望,去除对人、物、自我的执着。所有的执着,都是一种束缚,引发不自由与痛苦的因。我们不仅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更要常常为自己松绑,给心灵一片自在。
这束百合,从几天前的含苞待放,到现在有的盛开,有的微微张开,有的尚未开放。花期不同,生命状态不同,就如同我内心的状态,有些已开,有些尚待时日。
我有这个耐心,因为花总要开,人总要往前走,在认识自我的路上,我们从未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