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快乐呀!
关于元宵和汤圆的争论,我到现在也分不清楚,我一个北方姑娘只记得妈妈从来说的都是煮元宵,Whatever,对于一个独自在外的学文科的吃货来说,不管元宵还是汤圆,只要是妈妈煮的,都额外的多了一份矫情。
刚刚数了一下有四个年头没有在家里吃元宵了,打进入职场工作开始,都是初七一早就返郑了,为了在家里多住一晚,敢初七最早的车,到学校依然会迟到半个小时,所幸领导体恤,也没为此挨过吵。
不是过节的时候,倒没什么,有时候还会觉得老家的种种不便利以及自己见过的更多,反而会不想回去。可一到过节就不行了,留下来的所有的优势即使在如今惨淡的节日气氛里也被打的溃不成军。在我不算多的二十几年的记忆里,关于老家的人和事也争先恐后的涌上来。
妈妈是不爱吃元宵的,她说太粘。不知道爸爸爱不爱吃,因为他都是在外面看完烟花回来有剩下的才吃,不过我猜他应该是爱吃的,我们一家人都爱吃甜食。说到烟花,其实正月十六那天晚上放的最多,除了自己家里,最集中的就是田间地头了,我们老家有习俗家人要在这一天为逝去的亲人燃放烟花炮竹,所以可以看到在坟墓旁边升起的一朵一朵的烟花,在黑夜里热闹的开放,家人和邻里就聚在一起讨论,谁家的烟花放的多,谁家的烟花最漂亮,谁家的儿孙最厉害。小朋友们这时候都挑着灯笼四处炫耀,我的是一条大鲤鱼,我的是小狗灯笼带音乐。我小的时候还流行过自己用装白酒的纸盒子自己做,拿一根中号的针,在纸盒上自己扎出针孔,可以自己构思各种图案,因为才艺匮乏的原因吧,几乎每个手做的灯笼上扎的都是自己的名字,我因为文艺惯了的原因,也主要为了显摆以博得家长的夸奖,我都会用针孔扎出来诗词,然后还需要在纸盒子上做一个小扇门,用来往里面放蜡烛,我妈妈会帮我找好绳子和小棍子,让我把灯笼挑起来。有时候走的太急,灯笼里面的蜡烛会被带起来的风熄灭,这时候就不管谁家门口的蜡烛,拿起来就是火种啊。至于门口的蜡烛,我们的风俗是需要在晚饭的时候在家里的每一扇门的两侧点上小红蜡,然后在满院亮闪的红光里吃元宵,这时候如果有烟花声,大人们会端着碗出去看,孩子们见大人离开便会扔下手里的筷子,挑起自制的灯笼,三五成群的开始走街串巷,满脸的得意。
我们的元宵同事已经买回来,有家远的学生们中午不回去要跟我们一起吃,我要去洗洗手准备给孩子们煮元宵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