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亡的三个观点:
1、灵魂的死亡。如果我们死时灵魂也随之消亡,我们就不需要害怕死后的世界,到那时,我们没有意识,对逝去的生活就不会有遗憾,更不需要害怕神。
2、完全虚无的死亡。既然灵魂在肉体死亡时同样死去,烟消云散,死对我们来说也就无所谓。我们感觉不到那分解掉的东西,任何感觉不到的东西也就和我们没有关系。我们并不知道死亡什么时候会发生,因为死亡和“我”永远不会同时存在。既然我们死了,我们就不会知道自己死了,那么,死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3、生前与死后,对称的两极。我们死后“不存在”的状态与出生之前一样。我们对死后一方的黑暗充满恐惧,却很少想到出生前的黑暗。
“波动影响”是指我们每个人,即使没有意识层面的目标和这方面的知识,也会形成中心影响力,影响周围的人许多年甚至许多代,我们对其他人的影响会在传递给更多的人,就像池塘中的涟漪一样一圈一圈地扩散出去,直到再也看不见。
叔本华关于选择的三个问题:
真正有价值的不是财富,不是物质享受,也不是社会地位和好名声,他们都不能给人带来快乐,只有“真我”才是真正重要的。
1、我们拥有什么?我们拥有的越多,要求也就越多。到了最后,我们不但没有占有财富,反而被它们控制了。
2、我们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其实别人的看法不过是幻觉,任何时候都可能改变。考虑别人是怎么想的,那不过是他们头脑中所以为的别人的看法,毕竟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别人到底在想什么。
3、我是谁?你最大的目标应该是身体健康,心智健康,这样你的思考才不会枯竭,你才会独立,才能拥有品行端正的人生。要知道,事情本身并不能扰乱我们,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
每个人都在构建着自己的心理世界,换句话说,你的头脑中有大量内隐的心理分类系统(比如数量和质量,原因和结果等),当你面临外界的感官信息时,这些分类系统便开始发挥作用,使你能够以独一无二的方式自动地、无意识地构建你自己的世界。
在亲密关系中,一个人分享自己的感觉和想法越多,对方也就越容易分享他们的内心。自我表露在亲密关系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人际联结是通过双方持续自我揭示的互动过程而建立起来的。在大多数亲密关系中,你越能做真实的自己、敞开自己,你的朋友关系也就越能深入长久。在这种关系中,所有的话语,所有不同形式的慰藉,以及所有的观念都会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想要过上真正有价值的生活,对他人充满悲悯,对周围的一切心怀挚爱,唯一的途径正是去觉知,觉知当下所经历的一切都会随风消逝。
所有的生命(包括人的生命)都来自于偶然,我们不过是生而有限的动物,无论我们多么渴望,我们都无法依赖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事物来保护自己、评估我们的行为,或是提供有意义的人生蓝图。我们的人生并没有被预先设定,每个人都必须自己来选择如何尽可能充实快乐,富有意义的活着。
你必须学习聆听心灵地下室里野狗的狂吠之声才会变得更加智慧。
我是个人,别人和我没什么不一样。
无论一个病人的体验是多么残忍、野蛮、受禁忌,或是令人觉得陌生,如果你愿意进入自己内心黑暗的那部分,你一定可以在自己心里找到类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