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之前学习了心智模型决定命运,成为“更好的自己”便是前次课的延申,更深入地讲解心智模型在成为更好自己时发挥的重大作用。“更好的自己”需要具备良好的,积极有效的心智模型。
2. 良好的,积极有效的心智模型包含三个方面:系统整体平衡,三赢和积极有效。系统有大有小,作为个体的人便是存在于不同的系统中。小到自身的身体系统,大到社会系统,只有整体平衡,系统才是和谐的。身体各个器官健康的平衡,付出与回报的平衡等都影响着整个系统的平衡。三赢的提法更像是根据蝴蝶效应的启示,有利于自己,有利于别人,也有利于社会。积极有效是作用,是达到目的的衡量标准。
3. 如何塑造好的心智模型。再次深入到理解六层次,从上到下,依次为系统,身份,信念/价值观,能力,行为和环境。上三层是潜意识,下三层是意识。潜意识决定意识。提升自己,改变潜意识,能解决根本问题;改变意识,只能解决表面问题,治标不治本。
4. 从潜意识和意识中去肯定孩子,区别是很大的。前者帮助孩子树立信念(如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明确身份(如我是一个努力,上进的人)。后者让孩子看重外在的衡量标准(如分数,名次)。信念和身份定位可以牵引孩子的行为和能力。
5. 更换心智模型应从上三层入手。培养提高感受力,觉察力和解毒能力。信念会框死自己,不要去给自己下消极的定义,因为如此往往会往外住寻求积极的东西,可是只有内求才能找到(如安全感,不是有钱有工作才有安全感,内在的独立,自信才是安全感)。
6. 批评孩子要从下三层入手。批评行为层面,而不是身份层面。一旦给孩子输入身份层面,信念层面的否定消极的东西,孩子潜意识里戴上了枷锁,桎梏了孩子的发展。
7. 特别点醒我的一点,虽然是老师的案例。孩子不喜欢和别人打招呼,不搭理人,从行为层面调整(反复教孩子去和人打招呼)是无效的,不要紧盯行为,不要试图从下三层解决“本”的问题,要看到生命状态,帮他植入信念(打招呼会让自己和别人都愉悦)和身份(我是有教养礼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