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成年人的崩溃
知乎上有一个关注度极高的问题:成年人的崩溃是从哪一刻开始的?在这个问题下的六千多个回答里,掩藏着无数人的心酸:有历尽艰险勉强毕业的秃头硕博,有苦苦撑持却入不敷出的底层社畜,也有追求艺术却无人问津的小城青年。
也许在付出全部心血和努力却一事无成之后的某个瞬间,我们都有过这样的冲动:“我真的不想努力了。”今天虽然是周二,但对于广大单休“打工人”来说,实则还有五天班要上。这个话题出现后迅速攀上微博热搜,无数人在其中吐槽他们面目可憎、却又不得不与之斗智斗勇的生活。
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想努力”的念头并非完全是生活的压力造成的,更多情况下是未来的渺茫与不确定,让我们对努力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怀疑,进而由此生出深深的疲惫感。总是带着这种疲惫感上路,难免会有负面情绪如形随形。那么,如何消除疲惫感,让梦想“满血复活”呢?
二 误区①:“补觉”真的有用吗?
小王是一名互联网公司的上班族。在一周的劳累过后,好不容易从无休无止的加班中脱出身来的他往往会选择在假期“补觉”。但是,他渐渐开始发现:补觉的作用在逐渐降低。一觉醒来之后,熟睡带来的不是期望中的舒适和放松,而是昏昏沉沉、头痛欲裂和无精打采。
小王想不明白:为什么补觉没有用了呢?
在社会节奏极快的当下,无论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打工人还是尚在象牙塔里奋力拼搏的学生,对于补充精力的方式都有一个惊人的共识——补觉。在每一个或长或短的假期,其第一天必然是在熬夜玩手机之后的长时间睡眠中度过的。
很多人都下意识地认为,补觉之后的自己必然是元气满满、精力旺盛的,这也是为什么“补觉”这种“养生方式”大行其道的原因。然而,很多人在补觉之后的精神状态并不总是如他们想象的那样活力四射,反而变得更加疲惫、迟钝,整个人都不好了。
那么,补觉真的可以让我们恢复精力吗?
其实不然。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SalimYusuf 教授的一项研究显示,睡得太多会导致智力下降、身体疲劳,甚至有可能诱发肥胖和心脑血管疾病。
睡眠的确是一种有效的休息方式,但它主要适用于体力劳动者,他们可以通过睡觉来排出废物、放松肌肉。但当下的很多工作都属于脑力劳动,人在一天的工作之后往往大脑非常兴奋,身体却几乎没怎么被使用。你需要的不是恢复体力,而是放松神经。在这种情况下,过多的睡眠没有什么益处。
再加上社畜们极不规律的“阴间作息”,睡前连续几小时盯着手机屏幕、熬夜到凌晨两三点的“基操”以及过大的心理压力,让人很难不怀疑“补觉”的质量和效果。很多时候所谓的“休息”,都只能带给你心理上的安慰,而对于身体健康有害无益。
所以,别再低质量地“补觉”了,早睡早起才是王道!
三 休息≠停下来!
小丽是一家国企的财务,平时需要处理千般琐事的她,在难得一见的小长假里往往选择“放空自己”——小丽对“放空自己”的理解是:停止工作、不再学习,放纵享乐。
然而,经过一个假期的熬夜、昏睡和聚餐之后,深夜里发光的电子屏幕和自助餐厅里灯红酒绿的世界却并没有让她轻快多少。相反,假期过后的小丽非常疲惫,也总会从心中油然而生出一股“虚度光阴”的愧疚感。日复一日,小丽感觉整个人都要垮了。
小丽也想不明白:我在假期明明没有工作,为什么还是会这么累?
和“补觉”的逻辑相似,很多时候我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疲惫感一定是工作造成的,而停止工作一定能让疲惫感消失。但是,如同一辆久置不用的自行车只会生锈变形而不是更好用,一个人忽然从高强度的工作中“急刹车”也不会让压力得到释放,反而会让疲惫感加剧。
专业的运动员在高强度的运动之后并不会马上休息,而是会做一些舒缓性的练习,等到肌肉完全放松之后再去休息。类似的,如果我们在工作中产生了疲劳感,一定不要单纯地“停止工作”,这样不利于疲劳的消失。正确的做法是做另一些与工作不同的事情来放松大脑,等到疲劳感稍缓再去休息。
简而言之,不要停止活动,而是要改变活动的内容。心理生理学家谢切诺夫做过一个实验:为了消除右手的疲劳,他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让两只手静止休息,另一种是在右手静止的同时让左手适当活动,然后测试两种方式下右手的握力。事实证明,第二种方式能给右手更大程度的休息。这就表明,改变活动的内容确实可以更快地消除疲劳。
法国思想家卢梭对这一问题也深有体会,他说自己也不能连续半小时集中注意力于一个问题,所以他选择交叉思考几个问题,思维在各个领域之间来回切换,这样就不会感到疲惫了。
所以,连续工作几个小时感到疲惫的时候,也许你最需要的并不是呼呼大睡,而是做点有氧运动、修剪花花草草或者读一点有深度的书。如果可以,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转换当然是最佳的选择;就算没有随时随地运动的条件,我们也可以学习卢梭——同时进行几项工作,让自己的大脑得到片刻休息。
休息并不总是意味着停止和安静,也许动起来比安静地待着更能让你得到休息。
四 最好的休息
从古至今,浩浩史册里从来不缺建功立业的伟人。其实他们与我们一样,都有七情六欲,也总有不想工作的时候。而之所以他们能够持续地工作进而成就不朽的事业,关键就在于动力。
马克思在贫困的环境中著书立说时并不感到艰苦,因为他知道成千上万人会因为他的学说而受益;苏炳添在年复一年的高强度训练时也没有选择逃避,因为他知道训练可以让他创造历史。而我们之所以不愿意坐在写字间里完成一个又一个策划、在实验室里反反复复地测量某一个数据,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努力的意义在哪里。
我们讨厌的并不是枯燥的工作,而是没有意义的奋斗和看不到希望的生活。
如果生活的热情能够重新生根发芽,我相信再枯燥的工作也会变成美好的享受。以上说了那么多正确的抑或不正确的休息方式,其实也无非是想帮助大家重新热爱生活。躺在床上的世界永远是黑白而无光的,你要主动地拥抱生活,然后它才会拥抱你。
积极的热爱永远比消极的逃避更能获得快乐。我希望,看完了这篇文章的你,不只是学会了科学的休息方法,更能燃起对生活的热望。对于生活的热情、信念和好奇心,比任何休息方式都管用。与生活交手了这许多年,愿我们都能光彩依旧、兴致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