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世纪老人冰心有一句名言:“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然而就跟绝大多数名言一样,它只告诉了我们面对事物的正确态度,却没有告诉我们达成目标的具体方法,比如:我不爱读书怎么办?我读书慢怎么办?我读了书又能怎么样呢?
由日本作者原尻淳一所著的《高效能阅读》这本书就回答了这个三个问题,原尻淳一通读了上百册读书术的书,并且结合自身读书经验,总结出了89种技巧来帮助我们从不读书变成爱读书,从爱读书变成会读书,最后从会读书变成能学以致用,会写作以及提高职场竞争力。
一、如何从不读书到爱读书?
在《高效能阅读》这本书中,作者原尻淳一提到自己以前其实也是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在他高中毕业以后,他从朋友那得到了一份关于历史的书单,于是闲着无聊就挑了两本来看看,而就是这两本书让他首次通过读书感受到了“恍然大悟”的滋味,从那以后他就开始了自己真正的读书人生,并且把这两本书叫做自己的“座右书。”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会这么幸运的遇上激发自己兴趣的“座右书”,但是要让一个人爱上读书,就一定要让他对读书产生兴趣。在《高效能阅读》这本书中,就提供了如下技巧来尽可能的降低读书的难度,提高读书的乐趣。
1打破思想束缚,每个人都拥有“不读,不读完,跳读,重读,读不择书,读不择地,随意选读,朗读,默读,易被小说感动”这十条读者权利。
2通过作者的趣闻,现场演讲,观看TED,听书,参加读书会,阅读薄书等方式来引发读书兴趣。
3要远离诱惑,通过出门读书,固定读书模式,建立仪式感等来尽快进入读书状态。
总之,从不读书到爱读书,我们需要“绕道读书”即不直接读书,而是寻找周边事物,刺激自己的读书兴趣,从而产生多个读书入口,并且调动自己的感官,提高进入读书状态的概率。
二、如何从爱读书到速读书?(时间安排,速读)
23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和弟子们在林荫道上散步。走到一颗树下,亚里士多德若有所思地发了一声感叹:“无书可读啊!”弟子们便问道:“难道图书馆里的书您都读完了?”亚里士多德回答说,早在自己收门徒之前,图书馆里的书就已经全部读完了,连可以搜集到的外国书籍也都已经倒背如流。
同一时期的中国汉代儒生,也是如此。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代的儒生们手头上却只有寥寥几种种树、占卜的书,以及有关秦人对秦王朝歌功颂德的碑文。于是,他们也只能自己写书,供后人阅读。
直到500多年前,人类“无书可读”的情况仍然没有太大的改变。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的实践科学家、画家达·芬奇就抱怨无书可读。他重复着前人的老路,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写下了许多科学论著。
然而,进入21世纪之后,情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近20年来,人类生产的信息总量已经超过自人类产生以来100万年生产的信息总和。
所以当你开始爱上读书以后,你就要思考一下如何科学的安排在各类书籍上的投入时间,搭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并且掌握速读术。
1、知识体系搭建及时间安排的黄金比例——70:20:10
谷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公开了谷歌公司的投资基准比:70:20:10,即70%的资金和时间用于现有服务,20%用于充实现有服务的周边服务,10%用于全新的未知领域。
原尻淳一把这一黄金投资基准引用到了读书中来,他建议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投入70%,专业周边领域投入20%,未知领域投入10%。当然并不一定要完全符合比例,只是有了这个比例以后,我们可以对读书这项投资做到心中有数。
以作者原尻淳一本人为例,原尻淳一是从事市场营销的,因此他将大多数的时间和资金投入在市场营销方面的书籍——市场营销战略论,品牌管理论,媒体论等,这些专业领域的知识可以形成自己的“思考主场”—思考生活中事物和问题的主要出发点。
原尻淳一就经常以市场营销的思维来面对生活现象,比如进入咖啡店,他会观察咖啡店的布局,价格,氛围,菜单设计等,然后揣摩商家使用了哪些营销策略。
所以70:20:10的好处就是兼顾了知识和时间,用70%来形成自己的思考主场,用20%来避免知识面狭窄,而剩下的10%则可以创造惊喜。
2、速读术
速读术的关键在于快速进行“关键词的发掘”和“假说验证型读书”。速读的灵魂在于快速,多次阅读关键词附近的内容,以及获得新的视角和创意。
根据速读的关键与灵魂,作者原尻淳一提供了如下4个技巧来达到速读目的。
1通过阅读目录来发现关键词
2构思假设,想象关键词所包含的意义
3快速阅读文中关键词附近内容,并对假设进行验证。
4标题+黑体字的商业书籍速读法:标题里含有关键词,而标题和黑体字往往是因果关系,所以按照标题→黑体字的顺序阅读,可以在最快的时间里了解书的价值。
三、如何从速读书到会读书?
同时阅读一本书,为什么有的人不断精进,而有的人却只记住了书名?这就是会读书与不会读书的区别。
读书是一项投入,旧的只专注于高效投入的读书方式已不再适应时代,在人人都能发言的自媒体时代,“为产出而投入”才符合时代环境的要求。而对于社会人来说,读书所对应的产出,最常见的是写作和提升职场竞争力。
1、会读书:写作
写作是一项知识生产活动,即用以前阅读的书中的信息来创造新的知识。在《高效能阅读》中,为这种写作提供了三个基本步骤:
a信息收集
将书中的有用信息用卡片,笔记本,Evernote等各种纸质或者云端工具收集起来,形成自己的写作数据库。
b信息结构化
当信息足够,并且确定了产出主题时,将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即将相似的信息分类归组,然后分析各个信息组的关系—因果,互补,排斥,相关等。
c文脉化
有了主题以及根据主题分类的信息,接下来只要排列信息,串联成文章即可。
根据这三个步骤,就可以实现从读书到写作的产出了。
2、会读书:提升职场竞争力
商务人士的首要目标是成为“ 部门的专才 ”
在《高效能阅读》这本书中,原尻淳一提到日本劳动经济学将商业中的个人技能分为三种:
1企业特殊技能:被公司内部所重视,但在其他公司不通用
2普遍技能:非英语,领导力等受岗位或企业限制的能力,而是任何企业都需要的基本能力
3职业专业技能:高度专业化的技能,跨公司但同职业种类则可通用。
以上三种技能是评价个人职场竞争力的指标,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常常出现这样一种状况:
很多人想通过跳槽来给自己的职业履历增加砝码,但是他们不重视职业专业技能,而是想着我的普遍技能出众,所以想在贵公司学习新的职业专业技能,从而形成自己的第二职业履历。
这种不重视自己“职业专业技能”的人,他们根本不明白,企业之所有进行招聘,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购买职业专业技能。
所以商务人士提升职场竞争力的最佳规划是:不能单靠“企业特殊技能”,关键是要在掌握“普遍技能”的基础上强化“职业专业技能”。
幸运的是,绝大多数的“职业专业技能”都已被写成了书籍,而前面所提到的70:20:10知识结构,也是为了这一目标所设置的,我们要把读书的的7成投资于“职业专业技能”,通过读书领会这些技能知识,再通过实践加以实验,如此重复不断,才能切实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成为会读书的人。
以上就是从爱读书到会读书的读书成长模式,这个模式也许打破了很多人对读书的幻想,尤其是那些只停留在读书阶段,用读书来逃避现实的人。
我堂妹从小就不爱读书,当初说高中读书很辛苦就死活不愿意读高中,于是堂妹读了个中专会计,只拿了个会计从业资格证,毕业后还想再读大专,但是奶奶一语戳穿了她:你不是想读书,你只是想偷懒,在学校混几年跟同学玩。
妹妹被说中了心事,而且她也没考上大专,于是就放弃了继续读书的想法,作了工厂的行政前台。职场的环境让她有了焦虑感,她开始咨询我,让我给她推荐网络课程以及实用的书籍。
于是从办公软件课程到各类职场书籍,她一个一个的慢慢学习,终于机会垂青了不断成长的她,去年某个财务离职时直接就向老板推荐了妹妹,她被调到财务部时,打了个电话给我,在聊天时说:“姐姐,以前我总是用读书来逃避现实,现在,我想要用读书来面对现实了”
所以,不是所有的读书都会带来成长,不要停留在“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的口号环节,真正的成长,是掌握读书的成长模式,用读书来面对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