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每年的秋天,是这里最忙的时候,我说的这里是故乡西岔。秋天,山里人豆麦上场,粮食进仓后就开启了进山拾柴的模式,在我的记忆中拾柴伴随了我的整个童年,甚至是在参加工作以前。因为这项工作儿童也能干,只要能走动路,能进山就可以。每年至少两次,一次是给学校,一次是给家里。
记忆中每年的秋季学期开学后时间不长,学校就组织进山拾柴,以班为单位,浩浩荡荡从四中出发,翻过白土豁岘,经过西岔滩,西岔庄子,西岔口,就进入了绵绵群山。学生们三五成群,拿着干粮,有说有笑。有的推着自行车,有的走着,真是嘻嘻哈哈、气势磅礴!而作为西岔娃的我们,那一天基本不进山拾柴,因为当时正是秋收忙季,父母早安排好了这一天的活计,不是跟着犁地,就是跟着打场、或是其他更重要的活在等着你,干到下午,到家里揽一编织袋松塔,然后再拿到学校交差。西岔娃是走读生,前一天放学回家后,拾柴这天就再不去学校了,也有会把关系好的同学前一天就带到家里,第二天一早就早早进山的。由于离山近,进山也就最早,拾得也快,有的回来还得给家里干活,所以,第二天给学校交柴往往是最迟的。
秋天的西岔山,空气中香气迷人,松树香、蘑菇香、苔藓香、花草香....各种香味混杂又单一,香气清新。树林中百鸟争鸣,清脆悦耳。绿油油的苔藓满山的覆盖,松软的让人不忍心去踩踏。阳光透过树的间隙,或长或短的照进来,枝叶婆娑,树影斑驳,不凉不热。环顾四周,苍松翠柏,松涛阵阵,绿波翻涌,郁郁葱葱,你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的林海里,让人流连忘返。 拾柴大军进山后,这座和时间一般古老的森林,比往日又多了一份生机和喧闹, 整个沟沟岔岔都是人。一阵山风吹来,阵阵松涛夹杂着嘻笑声从你的耳边划过,好似这座山就要高兴的站起来一样,拍手欢迎着这些山区的学子,欢迎这些只有依靠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的孩子!
淘气是孩子的天性,一编织袋松塔要是认真拾其实用不了半小时时间,而这次大多得用上大半天时间,大多数孩子将此次拾柴当作一次秋游或是消遣。前一天放学,关系好的几人就凑到一起,用仅有的一点零花钱凑到一起,计算着买点沙棘汁或是小香槟,袋装汽水,瓜子等零食饮料,等进了山找一个安静宽敞,碰不见老师的地方,列作其次,好似兰亭集会一样。真的是惠风和畅、天朗气清,流觞曲水,游目骋怀,放浪形骸,不知疲倦...。及至下午,快快的拾一袋松塔,或扛、或背、或抬,三三两两的从各个沟岔出来,踩着马莲组成的花海,不约而同地涌向公路。这时候推来的自行车就要发挥作用了。西岔在干城南边,地势南高北低,从干城骑自行车到西岔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非你拥有很好的耐力,何况那时候还是石子路。而从西岔到干城则不费吹灰之力,一路顺势而下,踩都不用踩。往往这时候一辆自行车能带五六个编织袋的松塔,车很重,又是下坡,自行车是越跑越快,很费刹车,不过这也难不倒聪明的孩子,好多的自行车都没有前挡泥板,除了刹车正常外,有的人在前叉那里吊了一个球鞋底或是橡胶板,如果速度不好控制则用脚一踩球鞋底,鞋底紧挨前轮,瞬时一股橡胶味腾空而起,车子就稳稳的慢了下来。大家把它叫做脚刹。如果刹车不好,前面又没有球鞋底,那就只能用自己的鞋底了,那升起的就不是橡胶味了,会升起一股蓝烟,烧的你脚心生疼生疼,母亲纳的布鞋底也会不偏不倚的留一个长长的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岔山这座不知从何时形成的群山,以她的真诚、朴实、厚重、无私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山区儿女。无论时光如何迁延,她依旧像母亲一样默默付出、亘古不变。在那些山里人还没有搬迁的年月里,不论是一年四季的烧柴,还是秋天的蘑菇、都是大山的馈赠。好的一年暑假,从这座山一个孩子所采蘑菇换来的钱就可以供一个大学生一学年的学费。这给本就经济来源匮乏的山里人多了一条希望的路。搬迁后的这里如今人迹罕至,也成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大山又换了另一种形式,以青山绿水,清新空气和盎然绿意回馈着家乡父老和这一方水土,无私是她,温柔也是她!
时光煮雨,逝如流水,不论年岁怎样变迁,社会如何发展,西岔山永远会像知己一样留在我的心底,久久不能忘却。朋友,这里群山层峦叠嶂,蜿蜒起伏,松树挺拔苍翠,迎风傲雪,卓尔不群。站在山顶,松波滔滔,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明年春草绿,万物复苏时,你若有兴,何不相逢一醉,故地重游,赏松间明月,听石上清泉!
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