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理角度讲,中国南北方的酒量差别有限吗?
酒精/乙醇在身体里经乙醇脱氢酶(ADH)催化代谢为乙醛,乙醛再经乙醛脱氢酶(ALDH)催化代谢为乙酸。酒精能够从小肠和胃进入血液并循环至大脑,对大脑中的一些神经递质受体产生作用;随着酒精摄入的增加饮酒者会逐渐出现反应迟钝、活动失调、意识模糊乃至失去意。同时,乙醛在体内大量积累会导致脸红、恶心、头痛、心动过速等。醉酒的两大元凶就是酒精和乙醛。
决定酒量大小的因素至少包括:
- 身体的含水量和含脂量:含水量越高酒精被稀释得越多,这就是为什么男人的酒量比女人好的原因之一,因为男性身体的平均含水量为60-65%,女性是50-55%。同样的道理,瘦而肌肉发达的人比身体脂肪多的人更不容易喝醉,因含水丰富的肌肉组织能更有效的吸收酒精。
- 酒精代谢为乙醛的速度:在东亚人群中,编码乙醇脱氢酶的基因ADH1B普遍有一个变异ADH1B*2,能使酒精代谢为乙醛的速度增加40到100倍,导致乙醛在体内大量累积。拥有这一基因的人,在饮酒时可能难以体会到酒精带来的欣快感,却只能感受乙醛带来的脸红、恶心和头痛。
- 乙醛代谢为乙酸的速度:同样是在东亚人群中,编码乙醛脱氢酶的基因ALDH普遍有一个变异ALDH2*2,能使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大大降低,其效果与上面类似,同样是导致乙醛在体内大量累积。
拥有ADH1B*2和/或ALDH2*2基因的人,酒量无疑不如没有这些基因的人,这也是东亚人的酒量普遍不如西方人的主要原因。
现在,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上述基因在中国南北方人口的分布上差别不大吗?
直接上图,先看ADH1B*2的分布:
ALDH2*2的分布:
看图已经很清楚了:北方人就是比南方人能喝!最不能喝的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浙江等地。东南沿海盛行低度数的黄酒,西部、北方盛行高度数的白酒,或许是有生理基础的。
拥有上述基因的人是有缺陷吗?
答案可能恰恰相反:拥有上述基因的人,尤其是拥有两个ADH1B*2或ALDH2*2等位基因的纯合子,由于喝酒后会非常难受,其酗酒的可能性大幅降低了,因此拥有了某些选择优势。拥有两个ADH1B*2等位基因能使酗酒的可能性下降五倍,拥有两个ALDH2*2等位基因能使酗酒的可能性下降九倍。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认为,ADH1B*2基因在东亚人群的集中分布是自然选择的作用而非随机的遗传漂变。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酒就是在河南舞阳的贾湖遗址发现的。进化压力的来源尚不明确,有人认为是与酗酒相关的多种疾病,有人认为早期的酿酒技术不成熟容易使饮酒者中毒,也有人认为与某些传染病有关。
白酒,洋酒与黄酒
在一篇关于酒的严肃文章里,按理说是不应该出现“洋酒”这样奇怪的类别的,这本来就是中国人还不太了解进口酒时创造出来的一个大杂烩概念。
从广义来说,如果只要是进口的都算“洋酒”,与白酒并列就显得不伦不类;如果从狭义来说,只包括进口的威士忌、白兰地、伏特加、金酒、朗姆酒、龙舌兰酒等烈酒,那么洋酒与白酒都属于蒸馏酒,两者的差别远远小于蒸馏酒与发酵酒(如葡萄酒、啤酒、黄酒等)的区别。另外,“广州的芝华士和皇家礼炮销量每年能翻番”,但是皇家礼炮本来就是芝华士的一个子品牌,并列在一起感觉怪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