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么希望每天早上,我们的孩子能够按时起床,自己穿戴整齐,背上整理好的书包,然后快快乐乐地上学去。晚上放学后,可以自己安排做功课,练习钢琴或其他兴趣爱好。时间管理井井有条,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不需要父母的监督、催促,更不需要父母大吼大叫地管和教。
毕竟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上述美好的一天,恐怕只是想象中的美好场景。每天父母苦口婆心地教导要做这个,要做那个,期望孩子能够在唠叨中产生自律的能力,作用甚微,反而会激起孩子逆反心理。
引导和教育孩子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不断提升自律能力,使用这2种方法,效果会好很多。
1 自己承担责任
当下父母太能干了,太爱孩子了,生怕孩子吃苦,怕孩子受到丁点伤害,于是包揽了本该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结果孩子自身发展的机会被父母替代了,亲身体验消失了,所有事情都依赖父母来完成。
当孩子从不用自己动手做事情的时候,他自然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只要父母去安排,去做好就行了,一旦出错,都是父母的责任。没有责任感的孩子,不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也不会想自己应该做什么,只会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从不会顾及旁人的感受,没有自控力更谈不上自律了。
所以让孩子学习自律,就要让他做自己的事承担自己的责任。责任限制了他的行为,促使孩子慢慢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以此管束自己的行为和习惯。
例如,晚上睡觉前,没有整理自己的书包,第二天上学时发现忘了课本/作业;需要孩子自己承担受到老师批评的责任,而不是父母劳心劳力地给他送过去。
自己承担责任倒逼孩子自己提前收拾书包、整理好所需的物品,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是自我约束的作用,也是自律的能力。
2 接受现实,直面后果
父母已经习惯于把孩子的快乐当成最大的快乐,把孩子的伤心痛苦当成自己的受难。所以总想方设法地帮助孩子排除负面的情绪。
小时候,刚刚学走路的儿童不小心摔倒了,爱子之情心切,跑过去又搂右抱地查看伤势,顺带着不断地教训“地面不平、椅子不稳、凳子不好”。以为这样是保护孩子,避免挫折感,其实是帮助孩子推卸责任,不能辨明事情的实际状况。
不清楚事实的小朋友,不会想办法解决问题,反而是在逃避困难不愿面对挫折。
倘若孩子学会了把错误全都踢开,与自己完全无关,他根本不会想到要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反思自己做事的方式方法,自然不能管理自己,养成自律的能力。
爱心提示:
自律依据自己内心的价值判断了决定自己的行为,所以引导孩子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才能延伸出自律的能力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