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状况,正在酣畅阅读某一本书的时候,注意力会突然被作者的笔触引领到另一本书上去,好像大多数时候,读一本书不仅仅只是为了读这本书,而是从这个地方出发,抵达另外一个故事的世界。
《英国病人》就是如此,它的出现发生在我读国内女作家陶立夏的书时,被作者有意无意的提及而吸引。
或许是对陶立夏笔下的《英国病人》充满了太多好奇,我毫不犹豫买下了这本书的电子版,大概用了两个晚上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的所有的文字。
《英国病人》给我的阅读体验不同于以往,它是那么的壮阔宏伟,却又在作者的笔下显得那样的静谧和安宁。
一口气看完竟然还会觉得意犹未尽,好像故事的结尾没有朝着自己臆想的方向结局这件事情,也成了我这个读者内心的小小遗憾。
通常介绍一本书,要从它的作者开始讲起。
《英国病人》的作者迈克尔·翁达杰,简介上写他出生在斯里兰卡,少年时候随母亲移居到英国,19岁加入加拿大国籍,而后开始了漫长的加拿大生活。
这样一个连出生、成长和定居的城市都跨越山河的人,写出来的文字一定充满了与众不同的味道。果不其然,当我看完了翁达杰此生最为著名的小说《英国病人》时,我知道,这是一个非常擅长打动人心的作家。
否则,它的同名电影《英国病人》在1996年上映的时候就不会那么霸气地入围奥斯卡9项大奖提名了。看完小说,我在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追看了这部了不起的电影。
看小说和看电影最大的感官差距就是,那种在书里被作者一点一点带入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情绪,在电影的一开场就被恢弘的背景音乐和壮阔的沙漠俯瞰全景调动起来了。
难怪在豆瓣上看到有人说,《英国病人》这部小说,必须要配合电影,才能真正感受到那个年代黑色的悲壮。
但是,你一定要去看小说,因为文字能够引发的这种旷日持久的力量,是电影艺术所无法比拟的。
02
故事发生在大约二战末期,一座被炸弹炮轰过的意大利废弃别墅里,四个主人公在作者递进的情节下挨个登场。
战地女护士汉娜因为在持续不断的战争失去了至亲至爱的人而患上了“战争疲劳症”,在对人生和未来逐渐产生绝望的时候,她独自一人带着挣扎在生死边缘线上的英国病人,住进了废弃的别墅。
某一天,汉娜父亲的朋友,汉娜从小喊到大的叔叔卡拉瓦乔,揣着两个鸡蛋,加入到了这座别墅的生活。
又一个某一天,一个锡克族“拆弹专家”吉普以维护战地和平为名,在废弃的别墅外扎起了帐篷,一边强拆这一带战争遗留下来的地雷,一边和汉娜开始了简单而纯粹的爱情。
于是故事就从这个被汉娜带来的浑身上下被烧成了焦炭一样颜色的英国病人的口中开始了。
整部小说的叙述都是从英国病病人躺在病床上被注射过吗啡之后的回忆中展开的,这个庞大的故事架构里,藏着战争、国别、间谍、沙漠和爱情。
而这个英国病人和那个谜一般的叫做凯瑟琳的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跟汉娜和吉普的故事相比较,显得那么的悲伤。
小人物在大时代里不配拥有爱情,或者一生都无法拥有完整的爱情,横亘在英国病人和凯瑟琳中间的不仅仅是猜忌,更多的是社会性的艰难险阻,无法跨越。
但相比较小说,我其实更喜欢电影的叙事。
电影由于画面和音乐的渲染,使原本就已经存在在我脑海中的情节,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尤其是最后那部分,汉娜因为英国病人的离世,爱人吉普的离开而告别眼前这座废弃的庄园的时候,那段她坐在车上渐渐远去的情节,汉娜望向别墅顶端的眼神,逐渐化为虚影的路面,预示着这个故事结局的同事,也给了我更多的想象。
汉娜要去哪里?她会去找吉普吗?他们最终会像当初约定的那样再度重逢吗?
读者不知道,翁达杰也不知道,只是这个故事随着战争,一起结束了。
03
关于小说里的具体情节,其实还有很多很值得去推敲的,篇幅有限,在这个部分,我想说我自己在看这部小说的时候,一个最大的也是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我从未在读一本外国小说时候,被她的语言这样深深的打动过。
不得不说,译者将翁达杰在写这部小说的散文式记述的很到位,这是一个在小说的外壳下闪耀着散文文学光辉的故事。
翁达杰在描述英国病人回忆沙漠的那段情节时,用了这样一段话来描述那个记忆中的沙漠:
“如今的沙漠,水成了陌生人。水是被放逐者,装进罐子,装进瓶子,带回沙漠,是出没于你手边唇角的一个幽灵。 ”
还有,英国病人回忆起爱人凯瑟琳的时候痛哭流涕时,作者说:
“她曾对我耳语,从这一刻起,我和你的灵魂,找到遍找到,找不到就是没了,再也没有了。”
这样充满散文式的浪漫语句到处充斥着这部小说,面对离别的时候,翁达杰写下这样的句子:
“一个同我们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往往比我们的至亲更容易攻破我们所有的感情防线。
就好像倒在一个陌生人的臂弯里,你会发现找出自己所做选择的那面镜子。”
还有那句我一眼看到就爱上的句子——
“我望着月亮,却只看见了你。 ”
我曾无数次相信读书会带领自己经历不一样的世界,所以我才一次次地沉醉在那些虚构的却又无比真实的故事里。
我看着他们笑,听到他们哭,抚摸到他们颤抖的肌肉,拥抱到他们脆弱的肩膀。
我多想在看到这些故事里的人难过的时候安慰一下他们,告诉他们都会过去的,一切艰难的时刻都会成为历史的。
就像战争迟早会结束一样,就像我们自己,此时此刻的现实生活一样,没有任何一种苦难,能打倒勇往直前的你。
豆瓣网友在《英国病人》书评区留下了一句我很喜欢的话:
“喜欢这种四平八稳的叙事,没那么多抒情,不需要太多曲折,故事背后是博大的知识体系和将它娓娓道来的笃定。而翁达杰,从不滥用文字的力量。”
很多书读起来都会有这种强烈的感觉,看故事就像是看一张消瘦的词不达意的地图,凌乱的拼凑出言语的海市蜃楼。
在摇曳的灯光下看完,像打了一针无望的诗意的药剂,置身回忆的蛛网,在记忆中那些人娓娓道来,那些事徐徐登场。
而你自己,却变成了旁观者,目睹这一切的发生,在内心暗自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