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编译自“Christian Guides To The Classics – Hawthorne’s The Scarlet Letter”by Leland Ryken
第十一章 内心
情节回顾
本章的标题很明确,这一章以心理活动为主,尤其是愧疚的心理。一旦我们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将会发现,心理描写和情节描写一样引人入胜。
从前三段来看,这一章似乎是上一章的延续,身为医生的Chillingworth继续利用Dimmesdale的愧疚感,让他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每况愈下。正如文中的总结,“他受折磨真是痛不欲生”。
但是Chillingworth很快就退场了,接下来探究Dimmesdale内心世界的变成了故事的叙述者。读者随他一道,踏上灵性和心理的探索之旅。霍桑在这一章里的描写,是美国文学中探究愧疚心理的经典之作。
赏析评论
霍桑不满足于刻画一般情况下的愧疚心理,而是探讨了一种特殊情况。这和Dimmesdale的身份有关,作为一名牧师,他被当地会众视作敬虔和道德的典范。他公众人物的角色决定了他面临的是一场特殊的争战。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对霍桑在这一章里安排的四部曲有所领悟。首先,霍桑把Dimmesdale置于一个灵性的循环当中,如果没有愧疚的重压,Dimmesdale完全可以攀登上信仰和敬虔的巅峰,但他的确因犯罪而内心受折磨,灵性也一路滑坡,甚至跌落到最底层。霍桑在这里讲述了愧疚心理的第一个方面,在这场属灵悲剧中,Dimmesdale一朝犯错,本来日渐长进的灵命从此急转直下。
其次,也是颇具讽刺意味的一个方面,正是由于内心充满愧疚,Dimmesdale能够对其他罪人表现出深刻的同情。而这份同情让他在会众眼中显得更加属灵。大家把这位年轻的牧师看做圣洁的奇迹。霍桑在这里探讨了愧疚心理的第二个方面,在Dimmesdale感受到罪的重压的同时,他在会众眼中却越来越圣洁,这导致他日益分裂。
第三,用Dimmesdale自己的话说,他在承受“令人懊悔的伪善”所带来的痛苦。他非常清楚自己的伪善——他一方面被视为属灵精英,另一方面却因为通奸和胆怯这两重罪而深感愧疚。故事发展到这个阶段,他通奸的事实已淡入背景,焦点乃是他的伪善。
最后,按照霍桑的描述,Dimmesdale选择用罗马天主教自残的做法来缓解愧疚,如何解读这个细节只能见仁见智了。他用鞭子抽打自己。他晚上点起烛光彻夜不眠。他禁食。他在灯光下凝视镜中的自己。他在幻觉里看到熟人对他指指点点。
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红字》是关于意识到罪性和内心的愧疚的故事,并非关于通奸这个罪行。霍桑的关注点是罪的后果(属灵层面和心理层面),并非引发故事的通奸之罪。
阅读要点
霍桑这一章堪称《诗篇》32篇的变奏,尤其是第一句:“我闭口不认罪的时候。”《红字》和《诗篇》32篇所要表达的一样,如果没有认罪悔改,就不可能从愧疚中得到解脱。如果所犯的罪涉及公众,那么认罪悔改也要在公众面前进行。这是Dimmesdale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大卫王必须面对的问题。
《红字》有些章节关乎情节发展,有些章节则是内心描写,本章即属于后者,堪称全书最细腻的部分之一。巧妙的是,按照霍桑的描写,Dimmesdale的确向会众承认了自己是个罪人,可这样的表态让他在别人眼中显得更加圣洁。
本章有超过20个提到色彩的意象,除两处以外,其他全是黑暗与光明、黑与白的意象,霍桑如此描写,意在体现Dimmesdale的内心恰是善恶对错交战的战场。
霍桑在本章的中间部分描写到,Dimmesdale内心的愧疚是压垮他的重担,这个主题在基督教文学里经常出现,最有名的一处在John Bunyan的《天路历程》里,那里提到基督徒背着罪的重担离开了毁灭城,后来终于将重担卸在十字架脚下。
思考和谈论问题
既然霍桑毫无疑问是描绘愧疚心理的大师,我们可以透过本章观察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其次,我们在日生生活中是否经历过或者观察到和Dimmesdale类似的经验,也就是被愧疚深深缠累?此外,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包括牧师在内等公众道德典范所处的位置是否让他们更容易跌倒。
回应:霍桑又唤起了读者的同情之情,只不过,这次同情的不是Hester,而是Dimmesdale。正如Chillingworth将Dimmesdale的情感掌控自如,霍桑对读者情感的引导也是如此。要打造张力,就要确立两股对立的力量。霍桑先是把Dimmesdale的外在声望和他内心的苦涩并置,极尽所能把他光鲜的外表擦得锃亮,好让他内心的呼喊极为刺耳。接下来,霍桑把焦点对准Dimmesdale的内心,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也不给外界丝毫介入的余地,倾尽笔墨描写他心里圣灵与魔鬼的交战。霍桑在这里采用了虚实呼应的手法,一方面,Dimmesdale头脑里不断幻想当众认罪的场景,但另一方面,他又因胆怯不敢行动,转而用自残的方式宣泄心中苦闷。虚实交替之间,Dimmesdale在愧疚感的折磨中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