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刘邦称帝

刘邦即将要称帝,可是齐国后裔田横还在田横岛逍遥法外。

田横思考,要是向刘邦称臣,可是自己烹杀了郦食其,弟弟郦商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报复行动肯定有。

田横是继续反抗刘邦,还是当一个闲云野鹤?

很快刘邦派人找上门来,让田横当一个汉朝子民。

须知这个齐国后裔深得齐人民心,一旦返回齐地造反,到时候刘邦又要发动大军去平叛。

刘邦给郦商下了一道旨令:“不管在何时何地,你都不能报复田横,为人要宽厚些,不能斤斤计较。”

刘邦要充当田横的保护伞,郦商只好作罢。

然后刘邦再次派人手持符节前去劝降田横,只要田先生投降,最大可以被封为王,最小也能得到一个侯爵,好处肯定不少。

遭到汉中王的胁迫之后,田横只能尽快前去洛阳拜见刘邦,还带上两个值得信任的门客。

在距离洛阳三十里远的尸乡,田横示意停车,对两个门客说:“其一,我是齐王,刘邦是汉王,可是现在我却要臣服于汉王,这不是耻辱吗?再者,我不想整天都和死对头郦商在汉庭进进出出。”

说完,田横拔刀自杀。

门客只好捧着田横的首级前往洛阳拜见刘邦。

刘邦被田横的言行感动,这是义士所为,便以诸侯王的礼节厚葬田横。

田横岛上那五百多个门客纷纷就义,跟随田横升天。

刘邦得知此事,厚葬这五百多义士,认可他们的豪义作风。

楚汉战争已经彻底结束,西楚霸王属于过去的符号,接下来是刘邦当家做主,享受帝王荣光。

西楚已灭,可是刘邦还要面临异姓王拥兵自重的问题。

这也是汉朝的国防安全问题。

要知道,齐王韩信和梁王彭越都有足够的精兵强将称王。

韩信的韩家军,彭越的游击大队,都是屡立战功的劲旅,一旦割据山河,后果不堪设想。

最难对付的是拥兵十万的韩信,韩信擅长带兵征战,无疑是刘邦床边的带刀刺客,刀光锃亮,异常危险,必须及时处理这个刺头,以免夜长梦多。

刘邦深知,韩信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听从自己指挥的大将军,而是一个想称王的野心家,刘邦岂能容忍?

垓下之战分出胜负后,韩信并未入主彭城,而是驻兵定陶,这里毗邻黄河。

刘邦必须趁着韩信图谋不轨之前拿下韩信,消除心腹大患,出手要快要准。

很快刘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驱定陶,直接闯入军营之中面见韩信,身后跟着一大帮汉军高级干部,张良和萧何等人,这可是逼宫的阵仗。

韩信大骇,君臣的面对面,刚开始是一片沉默。

很快,刘邦发言,他主动打破了这个沉默,雷霆出手夺过兵符。

面对汉高祖的威严,韩信不敢反抗,只能拱手献上这个烫手山芋。

刘邦一脸愤愤不平,兵符早该归公了。

韩信低着头不敢造次,为了防止脑袋落地,韩信必须毕恭毕敬,深刻检讨自己称王一事。

要向刘邦解释清楚,自己称齐王不是认真的,只是想要个爵位而已。

屏住呼吸,弯腰,大气不敢出!这就是此时的韩信。

没错,刘邦是在追究韩信称王一事,只要剥夺了韩信的兵权,光杆司令就不足为惧。

韩信是军功卓著的楚人,自然是担任楚王的一个极佳人选。

在任命韩信为楚王之前,刘邦决定测试一下韩信,看看这个大将的答案是及格还是满分,刘邦问:“你觉得我能率领多少大军在外作战?”

韩信不假思索道:“大王擅长统帅三军,最少十万。”

刘邦听到这个回答,立刻皱了一下眉头,堂堂汉高祖仅仅能统帅十万大军吗?请问韩将军能统帅多少兵马?

韩信深信自己能征善战,多多益善,我能统领百万大军。

虽然历史上的上述对话到此结束,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刘邦还有下文,刘邦还有一句善意提醒:

“就算你韩将军能带兵百万,你也只是汉军的一员大将,应当恪尽职守,为汉朝效力终生,而不是想入非非。”

这是刘邦约谈韩信的重点内容。

汉高祖消灭秦朝和西楚帝国,威震天下,韩信在刘邦眼前不敢造次。

刘邦接下来册封韩信为楚王,昭告全楚地,承认韩信的合法地位。

韩信开始庆幸蒯通劝说自己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事情没有曝光,他依然得到了刘邦的重用。

刘邦能册封你当楚王,前提条件是你老老实实,悉心辅佐汉朝,可是刘邦也能撤掉你,还能剥夺你的政治权利终身。

韩信已经开始大意,他低估了刘邦的杀心。

他自以为军功过人,被封为楚王理所应当,刘邦不敢对自己下手。

刘邦早已在韩信身边安插诸多眼线,只要韩信居心叵测,刘邦就能提前发觉,再雷霆出击,制服韩信。

楚王的宝座树大招风,岂是常人可以久坐的呢?

韩信只有战战兢兢为汉朝建国出力,刘邦才会容忍他,让他继续当楚王。

可是韩信接下来能够老老实实当辅政名臣吗?答案是一个无情的不字。

另外,刘邦考虑到彭越“勤劳魏民,卑下士卒,常以少击众,数破楚军(《汉书·卷一》)”于是下令册封彭越为梁王,定都定陶。

彭越对此沾沾自喜,他彭越挠楚,现如今总算修成正果。

当刘邦下令调查韩信当齐王一案时,辩士蒯通感到忐忑不安,似乎大祸将至。

蒯通曾经大胆劝说韩信三分天下有其一=拥兵自重。

这等于在唆使韩信造反,蒯通很担心此事会被刘邦的专案组曝光。

为了躲开刘邦的怀疑,他装疯卖傻,暂时离开政坛,淡出刘邦的视野。

这是考验蒯通演技的时刻,蒯通必须披头散发,语无伦次,呈现疯子状,一旦露馅,蒯通肯定被立案调查。

三分天下有其一听起来很伟大,本质上是对刘邦的背叛,刘邦不可能容忍任何人三分天下有其一。

韩信现在当上楚王,树大招风,因此要疏远蒯通。

在整个楚汉战争的全过程,吕臣这个楚国老元勋几乎是销声匿迹。

吕臣到底是跟着项羽,还是支持刘邦?正史零记载。

吕臣没有参与过彭城之战和睢水之战等重大战役,他很有可能充当了一个旁观者的角色。

公元前203年十二月垓下之战爆发,项羽带着西楚霸王的尊严自刎乌江。

吕臣看到命运的天平已经偏向刘邦,他没得选择,于是拥护刘邦登基成为汉高祖。

刘邦不再是小小亭长、楚国武安侯,而是西汉王朝的创世神。

穿上了龙袍的刘邦看到鹤发童颜的吕臣,就能回想起在消灭秦朝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比方说在大泽乡起义的陈胜吴广,还有杀掉陈胜的庄贾等。

可以说,吕臣就是秦末大泽乡起义到西汉初期的一块活化石,见证了这十几年历史的沧海桑田。

吕臣继承新阳侯的爵位一直到公元前173年病死。

刘邦大一统,燕王臧荼、英布等众诸侯都拱手称庆,纷纷歌颂刘邦的功绩,大意如下:

汉王刘邦消灭了秦朝和楚国,声望鼎盛,讨伐不义,平定海内,现在又安定了各路诸侯,现在是时候登基称帝,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度。

面对四海归一、天下一统的盛景,刘邦志得意满。

他腰间那把斩白蛇的剑,至今还沾着秦人和项羽的血。

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各路兵马和满朝文武汇集于汜水以北的济阴,各路锦罗玉衣的诸侯王云集于此。

刘邦立足升龙台,接受各路诸侯的朝拜。

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太多的猛将鞠躬尽瘁,比方说周勃、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靳歙和审食其等,分别被封为绛侯、舞阳侯、曲周侯、汝阴侯、颍阴侯、信武侯和辟阳侯。

撇开韩信不谈,到底谁才是功劳第一?

此事一定要有定论,刘邦要为众多功臣勋将排座次。

不少大臣认为曹参当属第一,理由是:曹参率领汉军打了大大小小数百战,身上的伤疤有七十多条,攻克的城池数量也是数一数二。

更何况曹参还是最早跟随刘邦的沛县同乡。

曹参辅佐刘邦打天下,值得军政两界的高度认可,给曹大将军投票的大臣不在少数。

可是这时候有一个人举手反对,谁?被封为关内侯的鄂秋。

鄂秋点评萧何对汉军后勤的贡献,刘邦每次战败,萧何都能及时提供数万生力军和相应的粮草器械,汉军才得以重振旗鼓。

汉军最危急时刻,当属彭城惨败,若非萧何,刘邦难以回血。

毫无疑问,鄂秋就是萧何的铁杆粉丝,力挺萧何当第一功臣。

鄂秋还说:“像曹参这样的猛将不止一人,樊哙夏侯婴哪个不勇猛?灌婴靳歙哪个不是勇冠三军?但是称职的后勤部总部长却只有一位,正是萧何。”

刘邦批准鄂秋,便册封萧何食邑万户,家中子孙都被封为侯,再册封鄂秋为安平侯。

萧何还有个显眼的特权,佩剑穿履上殿,进朝廷不必小步急行,这是区别于任何其他开国功臣的特点。

刘邦特别高看自己的得力干将萧相国。

刘邦下令册封吕雉为皇后,刘盈为皇太子,吕公为临泗侯,追封已经去世的王含始为昭灵夫人,此外已去世的哥哥刘伯为武哀侯。

另外则是各个诸侯王,吴芮为长沙王,拥有长沙、豫章、象林、桂郡和南海等郡;韩信和彭越分别为楚王和梁王,这点没有变动;

臧荼为燕王,拥有燕地和辽东两地;而英布依然是淮南王;张耳的儿子张敖为赵王等。

张耳在汉四年十一月(前204年)被封为赵王,定都邯郸

公元前202年七月,张耳去世,谥号景王,由张敖掌控赵国。

刘邦知道,臧荼和韩信等人在权势面前会被冲昏头脑,然后是拥兵自重,公开和汉朝决裂。

特别是燕王臧荼,其档案中有弑君的记录,刘邦不得不防。

这样的“汉臣”并不可靠,这样的“汉臣”不讲仁义,只在意土地和霸权。

可是现在这些诸侯拥护自己为皇帝,那就不能冷落他们,刘邦必须封侯封王,安抚其心,以免他们心怀不满。

论功行赏,蛋糕少不了这些诸侯王的份。

另外,请他们吃饭而埋伏甲兵刺杀之这种做法也不可取,因为就算得手,可是他们的儿子孙子还在,会继续造反。

这个潘多拉魔盒不能开启,会有严重后果。

曹参和周勃等猛将跟随刘邦出生入死,为汉朝冲锋陷阵,刘邦剖符为证,大手笔赏赐。

首先是灌婴,颖阴县二千五百户食邑从此属于灌家,可以世代相传,这是灌家的福利,也是大汉王朝给灌家的特权。

然后是樊哙,舞阳县几千户食邑都是樊家的,只要樊哙的后人香火不断,这些食邑就可以直至千秋万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