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接住情绪,在处理问题

高一闺女打电话给爸爸询问学习理科好还是文科呢?爸爸回复一堆人生的大道理最终把问题又抛出去给孩子自己了。

当孩子主动求助时,我们却用说教和“把问题抛回去”的方式回应,这会让她感到失望和孤立无援。本来5分的不开心和焦虑,此刻升级到10分。

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好多大人回头看都会纠结。你能这么认真思考未来,爸爸很欣慰。”聪明的引导是问出好问题,而不是给出好答案。“选科确实会让人有点焦虑,你最近是不是也在为这个睡不好?”

破冰行动:闺女,爸爸反思了一下,昨天你信任我才来问我,我却光顾着讲大道理,最后还把问题扔回给你。这种方式一定让你很失望,对不起。我忽略了,你当时最需要的是爸爸的倾听和支持。”先接住情绪,在处理问题。这一步的目的:让她感到她的情绪被看见,沟通的大门会重新打开。 错误示范:“选文理的事,我觉得你还是再想想...”“你要考虑长远…” “我觉得理科更好…”(继续给观点)

转换角色:从“说教者”到“信息官”孩子感到无助,是因为她缺乏做出决策的“弹药”。当她愿意再次交流时,您需要彻底转换角色。我们可以拿出纸笔,对她说:“我们不想空谈。来,让爸爸当你的‘信息官’,帮你把选科这个‘项目’分析清楚。”带她一起梳理。

1.能力和兴趣纬度:首我们不看分数,看你做题的感觉。是解出一道数学物理题更有成就感,还是写出一篇精彩的历史作文更让你开心?2.你最喜欢的科目是什么?是那种‘学起来不觉得累’的课。”

2. 现实与未来维度:我们来查一下,你心仪的大学和专业,对文理科分别有什么要求?” “我们一起搜搜,文科生和理科生未来典型的职业路径有哪些?比如,理科的工程、医学、计算机;文科的法律、新闻、国际关系。哪些听起来让你觉得‘有点意思?”

3. 成绩反馈维度:“抛开兴趣,我们客观看看你几次大考的成绩,哪些科目的排名和分数更有竞争力?”

4.我们先不做最终决定。我们可以用一周时间,做个‘最小可行性测试’。周末时间你再分别做一套理科综合和文科综合的卷子,不看分数,只记录做完后的心情是‘意犹未尽’还是‘疲惫不堪’。

5.终极承诺——卸下她的心理包袱

“闺女,最后爸爸只想强调一件事:无论你怎么选,都没有‘错误’答案,爸爸都会无条件支持你。人生的路不是一次选择决定的,而是由你选择之后如何努力决定的。所以,放下负担,我们只是在一起做一个当前信息下‘最不坏’的选择。你的背后永远有家。”

做孩子坚强的后盾,铺一条孩子回家的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