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朔:月一日始苏也。从月,屰(nì)声。屰为逆的初文,《周易稗疏·数往者顺》也说“自上而下谓之顺,自下而上谓之逆。”月屰结合,意为月亮由满月逐渐到看不见的那一天,也就是每月的农历初一。
每月的第一天,月球恰好运行到与太阳黄经相等的时刻,此时地面观测者看不到月面任何明亮的部分,这时的月相叫“朔”,又称新月。清人王引之的《经义述闻》说:“一月之始谓之朔日,或谓朔月。”
如《诗·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又如《礼记·玉藻》:“朔月少牢,五俎四簋。”
由于“朔”为一月之始,所以“朔”也引申出“初始”等义。又由于“朔日”是看不见的,因此“朔”也引申出“幽暗”之义。如《书·尧典》:“宅朔方曰幽都。”
后来把“北方”、“北风”等也称为“朔方”、“朔风”等等。
依据周礼,每年秋冬之际,周天子要向诸侯颁布来年的历书,历书包括指明有无闰月、每月的朔日是哪一天,这就叫“告朔”,《周礼·春官·大史》:“颁告朔于邦国。”
告朔文书叫朔政,也称为月令书。
诸侯则受而藏之祖庙,并于每月初一朝于庙,杀一活羊为祭,表示每月听政的开始。
举行告朔之礼时,王通常居于明堂,但逢闰月,则居于路寝门,所以“闰”是“从王在门中。”
告朔之制关系农业生产,《尚书·尧典》曰:“敬授民时”。告朔又维系着治统,《孔子三朝记》说:“天子告朔于诸侯,率天道而敬上之,以示威于天下也。”
除了告朔还有听朔,也就是听政于告朔日,如《礼记·玉藻》:“天子听朔于南门之外。”
《周礼·天官·太宰》:“正月之吉,布政于邦国都鄙。”谓每岁首元日之吉,天子发布政令于公卿、大夫等的采邑封地。
饩:音xì,形声字,从食,气声。字本作“气”。本义:赠送人的谷物。如南北朝时北朝史书《北史》:“常从容上席,资饩甚厚。”
饩又指活的牲口,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脯资饩牵。”
饩又指生肉,如《旧五代史》:“出牲饩以劳师。”
饩又指给养、俸禄,如《国语》:“生二人,公与之饩。”
本文的饩羊指用来祭祀用的活羊。钱穆曰:“告朔兼有祭,其礼用一羊,杀而不烹。凡牲,系养曰牢,烹而熟之曰飨,杀而未烹曰饩。”
全文理解为:
子贡想把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羊废去不用。孔子说:“赐呀!你爱惜那只羊,我则爱惜那种礼。”
本文被后人浓缩成一个成语:告朔饩羊。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诸侯在每月朔日行告庙听政之礼,向天地祖宗,禀告所作所为,所以告朔这件事也很郑重。
从前告朔时一定要杀羊。到春秋末期,社会风气已开始衰败,这些礼仪的精神,也慢慢跟着衰落变化了。
鲁国自文公起不再亲自到祖庙告祭,而有时还是会供一只羊应付一下,羊存则表示告庙之礼还没有完全泯灭。
孔子认为子贡的主张也没有不对,走形式不如在经济上节省一点,但是,有些东西不能省,因为它代表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必须要有一件象征性的东西才能维系得住。
后世之人在看到饩羊仪式后,就有可能探究原委,进而恢复这项礼制。如果将羊去除的话,告朔之礼恐怕从此就会消失了。
礼制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礼的内在精神,一个是礼仪形式,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古代的礼,现代仍有所保留,不过已经变化很大了。比如,春节、中秋节,这些都可以视为古代礼制遗存。
这些节日和庆典,即便纯形式,也应该保留,这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正如陈祥道曰:“礼不在玉帛,然非玉帛无以存其文;乐不在钟鼓,然非钟鼓无以存其声;告朔不在饩羊,然非饩羊无以见其礼。故爱羊非所以存其礼,而爱礼不可以不存羊,故曰‘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孔子吉月必朝服而朝,孟子告齐王以勿毁明堂,亦此意也。
孔子就像寒风中不凋零的松柏,以一己之力,苦苦支撑着将要倾倒的大厦。如果礼到了连形式都不做的时候,人间的杀戮就要开始了。
陆贾和他的《新语》
汉高祖刘邦最终能胜过西楚霸王项羽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刘邦知人善用,在刘邦帐下有许多谋士能将,他们就是刘邦夺取天下的“法宝”。
在这群人当中,最为出名的就是汉初三杰萧何、张良和韩信,就连刘邦自己也承认,他能得到天下,他们三人功不可没。
还有一个人常被人遗忘,他的谋略口才绝不在张良之下,他不但帮刘邦取得了天下,还为刘邦治理天下指明了方向,他就是陆贾。
陆贾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祖上是楚国人,他早年就追随于刘邦,由于他能言善辩有口才,所以刘邦经常派他出使游说诸侯,被誉为“有口辩士”。
公元前207年,赵高杀害秦二世以后,派人来告诉刘邦,希望刘邦能与他签订瓜分关中的盟约。
刘邦认为赵高这是在对他使诈,就派了陆贾前去游说秦朝将领,用私利引诱他们,他则趁机攻破武关。
楚汉相争时,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刘邦派了陆贾去游说项羽,希望项羽能放了他的亲人,可惜,这次游说没有成功。
西汉建立后,陆贾以一己之力不厌其烦地劝说刘邦要建立以儒家为中心的治国理念,他经常向刘邦引用《诗经》、《尚书》这类儒学典籍。
刘邦很讨厌儒学,他大骂道:“我是在马背上打下来的江山,要诗书何用?”陆贾反驳说:“马上得到天下,岂能在马上治理?”
随后陆贾援引历史,以商周和秦朝的兴亡为例,向刘邦说明行仁义的重要性:商汤、周武王文武并用,所以国运长久;吴王夫差、智伯穷兵黩武而灭亡;秦一味严刑峻法,终致亡国。
刘邦听后面有惭色,便命陆贾著书论述秦亡汉兴、天下得失的道理,以资借鉴。陆贾遂著文十二篇,每奏一篇,刘邦都极力称赞,赐其书名为《新语》。
陆贾是汉代第一位力倡儒学的思想家,其思想主要融汇黄老道家及法家思想,而最后归本于儒家的仁义观,对儒家思想做出了新的发展,在西汉初期儒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由先秦儒学向汉代儒学转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链环。
陆贾不仅为儒学在汉初的复兴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为儒学在汉代的发展指出了方向,他是上承孟子、荀子,下启贾谊、董仲舒的汉代重要儒家人物,他的思想是由先秦儒学发展到董仲舒的今文经学的一个中间环节。
天人感应说,在汉代肇端于陆贾。陆贾和贾谊的这些天人感应的思想,后来被董仲舒发展成天人合一的神学目的论。
陆贾还是个说服南越王赵佗臣服大汉王朝的功臣,刘邦平定天下之初,秦朝将领赵佗已经在南越称王建国了,为了让南越臣服,刘邦再一次派出了陆贾。
陆贾到达南越以后,赵佗对他态度傲慢无礼,陆贾淡定的说赵佗原本就是中原人,而且还是国家派来镇守边境的一方大将,他在南越称王已属不忠不义之人,现在他若是还拿这副态度对待中原来的使臣,那他可就成了忘根忘本的人了,到时候还有多少人愿意服从他的统治呢?
最后,陆贾又说中原实力远超南越,但是为了双方的百姓能过上太平日子,所以汉朝皇帝才派他来南越,希望赵佗能认清时务,早日归顺大汉。在陆贾如簧巧舌攻势的猛烈之下,赵佗表示愿意臣服于汉。
后来,刘邦死后,吕后掌权,陆贾预料到朝局纷纭变幻,危机重重,于是托病辞官。
当然了,陆贾也不是就此撒手不管自己的国家了,他为了诛灭吕氏一族,也是出了力的。
当时陆贾向丞相陈平献上一计,让陈平与武将周勃交好,这样一来吕后就掀不起风浪了。陈平按照陆贾的话去做,和周勃联合起来一心对付吕后,这才屡屡破了吕后的阴谋。
陆贾晚年时期变卖财产,将其平均分配给五个儿子,然后在每个儿子家里住十天,解决了老来色难的困境。汉文帝时期,陆贾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