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人的爱情往事里,有反抗包办婚姻的,有爱得轰轰烈烈却分道扬镳的,也有苦恋无果的,还有“一枝梨花压海棠”老少配的。但是,能集合以上所有情节的,只此一人:毛彦文。
毛彦文一生中与爱情有关的经历,无论自愿抑或被动,每一段都惊心动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特别好的小说素材。爱情的力量有多强大,又能如何影响一个人性格的养成,甚至左右人生的轨迹,这在毛彦文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往事》是毛彦文对自己一生过往的回忆,起初只是作者于生前限量印刷赠送友人,而后经不住好友之女再三劝说,由其将书稿译成英文并公之于世。
《往事》共分八个章节,我将其总结划分为三部分。
其中,第一部分是前两章“我的母亲”和“求学与就业”,主要回忆了自己的家庭成长环境及受教育经历;第二部分是中间两章“逃婚记”和“奇缘此生”,记录了自己在爱情中的心路历程,倾诉了自己一生受爱情所累的前因后果;第三部分是最后四章“香山慈幼院”、“海外飘萍”、“返台定居”和“悼亡伤逝”,讲述了丈夫骤然离世后,自己大半生孑然一身、孤独飘零的生活。
1 妈妈要我为她争口气
《往事》最开始,是毛彦文对母亲的回忆。因为母亲的儿子五岁夭折,而后诞下的均为女儿。无后在当时是一个女子最大的罪过,直接导致了夫妻关系不睦,以及婆婆的恶意挑剔。于是,之后家里发生的大小不幸之事,婆婆都会归根于儿媳妇没能生下儿子。
毛彦文就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看着妈妈从扬名乡里的“江山美人”变成了身心备受摧残而满腹抱怨的老妇人。毛彦文在《往事》中记录,妈妈指着自己的脸说“月仙(毛彦文的小名)记住,你们姐妹长大了要为我争气,好好做有用的人”,并且承认这个印象永刻心版。
所以,她自幼年起在脑海里就种下了要强的种子,尤其是身为大女儿,她更要担起为妈妈争气的责任。朱君毅写信要求退婚后,毛彦文一怒之下去了封回信大骂朱君毅的薄情寡义。
后来在受各方调停时,朱君毅拿出此信作为证物,强调毛彦文过于厉害,不守妇道,自己恐怕难以驾驭。
倘若毛彦文不是受了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要强,或许仿卓文君回一封六月三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兴许反而能勾起朱君毅的后悔和内疚。可是这么一骂,两个人回转的余地就彻底没有了。
2 接受教育形成自我价值观
得益于当时废旧立新的时代环境,毛彦文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启蒙。又因为偶然的一次机会,在全县发起的天足运动中,她要上台演说时虽然紧张得忘了词,但是依旧落落大方地下了场,引得了县里知事的青睐,于是赢得了外出继续深造的机会。
新式教育大大拓宽了毛彦文的视野,而且培养了她独立的性格,慢慢地,她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再也不是小时候表哥说什么都信的小丫头了。而这在那个尚未完全褪去旧时代印迹的民国,并不是一件幸事。
毛彦文在《往事》里透露,为了不中断自己的学业,在朱君毅提议结婚时自己却提出了推迟婚期的要求,理由有三:一是要继续学业;二是近亲结婚不利于后代;三是此时结婚坐实了乡亲们对她逃婚是与表哥有私情的非议。
这不仅给朱君毅留下了退婚时的说辞,而且是在两人感情原本可以板上钉钉的时刻,亲手给未来划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最后,两人以订婚求得双方的妥协,各自继续以学业为重。
当朱君毅留学回国,两人在交谈中逐渐发现“你怎么有那些我不能接受的见解,你也讶异我已有自己的见地,不再和以前一样认为你说的都是百分之百的正确”,这是二人对彼此态度上的重大改变,感情的裂痕开始悄然出现。而后,朱君毅恋上了一名女中学生,于是断然向毛彦文提出了退婚。
3 逃婚与初恋
毛彦文和朱君毅自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外出接受教育的朱君毅给表妹带回了很多外面世界的信息,久而久之,引得了毛彦文无与伦比地崇拜和信赖,简直到了万事不明问表哥的地步。朱君毅简直成为了毛彦文幼时世界的中心和主宰,我相信,他一定是享受这种崇拜的。
在西河女校念书时,有一天校长留下毛彦文单独谈话,告诉她订婚的意义和包办婚姻的种种不好,鼓励她反抗婚约,并说朱君毅会从旁协助。此时,毛彦文已坚定地要和表哥在一起,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逃婚。
而在真正逃婚的时刻,毛彦文却没有看到朱君毅的身影,反而是在他人的协助之下,最终上演了轰轰烈烈的逃婚记,一下成为了县里的名人。之后的待遇便是,一出门背后就有人指指点点,甚至还有人以此来写小说,含沙射影。毛彦文《往事》里提到妈妈虽然暗地里支持了自己的逃婚,但是依旧流着眼泪说她把父母和家族的面子都丢尽了。
在毛彦文的世界里,与表哥的爱情一定是高于一切的,所以她情愿忍受别人的指点,即便表哥在最关键时刻未能替她出头,可是她依旧觉得逃婚是向着与表哥的幸福未来前进的一大步。
毛彦文对朱君毅的爱情从崇拜开始,自幼时至青年,朱君毅慢慢化身成了毛彦文全部感情的寄托和内心最深刻的依恋。毛彦文在《往事》里倾诉:“我从小养成一种习惯,无论欢乐与愁闷,只要给你写封信,把一切详情告诉你后,便心中平安,精神宁静,就是事无大小,好像感情上的负担都交给你了。”
所以,在朱君毅国外留学期间,二人的往来书信是毛彦文的远多于表哥的,毛彦文至晚年回忆时依旧抱怨为什么表哥不能多一些回复,惹得自己心里的不踏实,而此时朱君毅却在外面的花花世界里环肥燕瘦,尽享风流。
毛彦文对朱君毅倾注了自己情窦初开时的全部情愫,她所有的动力都来自于要和表哥在一起。
而朱君毅却并没有进步到接受一个自己鼓励和引导出来的独立女性,他享受的只是毛彦文对他自小的崇拜,以及扮演他人世界的神灵,呼风唤雨的无敌感。
4 打不开的心门和难以接受的吴宓
朱君毅的退婚彻底打碎了毛彦文的爱情信仰,从此令她失去了对男人的信心,更否决了爱情的存在。两人感情破裂后近十年间,虽不乏有人追求,毛彦文竟一概拒绝。
她在《往事》里透露自己的心意,像朱君毅这般从小青梅竹马,知根知底的人尚且如此,后来认识的这些个陌生人怎么可能有长久的感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很多人初识毛彦文,都是源自吴宓轰轰烈烈的追求以及多年的苦恋无果。可是,《往事》里留给吴宓的只有短短一篇文章,和频频提起的表哥朱君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吴宓和朱君毅是密友,他对毛彦文的印象,最初是来自朱君毅给他看的毛彦文写来的书信。一个人倘若一方面天才则必有某项不足。大才子吴宓,追求毛彦文时的封封情书,开头总是从朱君毅给他的信能看出毛彦文是怎样的好。
此时毛彦文已与朱君毅退婚,正在想忘而忘不了的时候,看到这样的信,怎么还能热情得起来!
更何况,吴宓的发妻是毛彦文亲自上门考察的,她清楚地知道只有发妻才能容忍吴宓的性格,而自己是断断容不了的。
吴宓爱上的只是他编织出来的幻想,女人的第六感总是很准确,与其最后对方发现自己远不如期待而扫兴得移情别恋,不如留着距离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在这一点上,毛彦文和林徽因一样看得清清楚楚。
5 一段短暂的奇缘和飘零的后半生
毛彦文最终没有选择苦苦追求自己多年的吴宓,而是与自己曾经的长辈熊希龄结下了姻缘。
透过《往事》,毛彦文告诉我们她之所以能接受熊希龄,一个原因是自己年纪已大,对家庭的渴望愈发强烈,但最重要的是认为年长者或许与同龄人不同,能踏实一心地对待自己,白头到老。
于是一段年龄相差几十岁的跨辈婚姻就此诞生了,轰动各界。
在与熊希龄短暂的不足三年的婚姻中,两人整天厮守在一起。毛彦文在《往事》甜蜜地回忆熊希龄哪怕片刻没有看见自己便要呼唤,非要自己在他身旁不可。终日缱绻不腻,彼此有说不完的话,此种浓情蜜意少年夫妻想亦不过如此。
毛彦文深切体会到熊希龄是真心爱自己的理想丈夫,同时也是知己,这份亦夫亦友的深情,令她陶醉和庆幸。
只可惜,好景不长。熊希龄因时局动荡,思虑过度而骤然丧生。
自此她心灰意冷,独自飘零,过完了自己后面的大半生。
毛彦文40岁丧夫,101岁谢世。漫长的61年当中,历经到处漂泊、病痛折磨、家人相继离世,她始终孑然一身,形影相吊。
晚年写作《往事》,回忆自己一生的爱恨情仇。然而着墨最多的还是幼时的初恋,表哥朱君毅。
在那段动荡的岁月里,毛彦文免不了要四处颠沛流离。身边什物大多都遭丢弃,尤其是熊希龄的著作,令她在晚年颇感遗憾。
可是朱君毅当年在北京清华学堂毕业时送给她的班级纪念别针,在这半世纪多的岁月中,经过多少时局的变化与战乱,及居处十多次迁徙,毛彦文带在身边,直到晚年交给家族的后辈保存,可见初恋对她的意义之重。
毛彦文的一生都受情所累,最初反抗和求学的动力来自于初恋,而后人生轨迹改变的缘由亦是初恋。
毛彦文在《往事》里坦白,“你是我一生遭遇的创造者,是功是过,无从说起。倘我不自幼年坠入你的情网,方氏婚事定成事实,我也许会儿女成行,浑浑噩噩过一生平凡而自视为幸福的生活。倘没有你的影响,我也许不会受高等教育,更无论留学,倘不认识你,我也许不会孤零终身,坎坷一世。”
你说爱情只求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可是这段美好而刻骨铭心的初恋,毛彦文终其一生都没能走出来。须水永清,郎山安在?这是悲是幸?
你说有些人走了就不必想,有些爱情的出现就是为了让自己成长。可是毛彦文终于长成了表哥鼓励的新时代女性的模样,却等到了退婚的下场。我就算成长得再好,可你不要。那我的好又有何用?
你说一段感情倘若留下的回忆全是恨,不要也罢。可是只有自己的心里才会真切地懂得,恨和爱本没有什么分别,有多深刻的恨,就有多浓烈的爱!
当毛彦文垂垂老矣,得知朱君毅离世的消息,老人写下的悼念之文中,字里行间全是充沛而复杂的感情。
我猜测在这篇悼念结笔那晚的夜梦里,毛彦文一定又回到了和表哥一起嬉戏的童年,回到了一起出入学校,看他意气风发地站在讲台上高谈阔论的那段岁月。放学了,朱君毅大步走向前,毛彦文在后面稚嫩地喊着:“表哥,等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