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原文片段】
主题:断舍离的两个思考轴:时间轴和自我轴。
选物品的标准是:把重点放在自我轴上,时间轴要放在现在。不断进行“断”与“舍”的练习,挑选出两个主轴相交处的物品,相交处就是适合现在的“我”的物品。
以自我轴为中心
比如说,便利店里的一次性筷子。如果问能不能用的话显然是能用。可如果要是问我用不用的话,那答案就会是我不用——我才不愿意用那种东西呢。尽管如此,这种一次性筷子还是不知不觉地就填满了你的整个抽屉,只是因为能用就难以丢掉,因为丢掉会很可惜。我们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心理不是吗?
这就是让物品当了主角的状态。还是拿眼镜和筷子的例子来说,物品原本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可多数人都说“眼镜可以用”、“筷子可以用”,拿物品当了主语。这是把主角的位子:拱手让给了物品,把焦点聚在物品上的状态。
时间轴要锁定在现在
“干脆就扔了算了!”虽然这么想,但有些东西就是觉很可惜,就是舍不得扔。比如说泡沫经济时期买的大垫肩的西装,当时可是足足花了10万块呢,太贵了,而且还没穿过几次。买的时候花了10万日元,这个事实总是一阵一阵地涌上心头,把自己完全逼回到过去。话虽这么说,但这件西装也确确实实不会再穿了。还有小时候家人买给自己的风筝、钢琴,现在根本没人玩了,可它们依然还是稳稳地盘踞在家里,相信很多家庭都有类似这种的玩意儿吧!以前骑过,如今早就锈迹斑斑的自行车之类的,也很常见。这些东西实际上已经变成垃圾了,必须得处理了,可还是因为太重、太麻烦,所以就懒得去扔。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把能量留给未来,让未来去处理了。可这些东西留了下来,反而会强化这些东西所包含的回忆和能量,给人造成混乱。说真的,我的感觉是,家里放着的东西,有八成都是时间轴错位到了过去或未来上的。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小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的活动是扇纸片(带各种卡通图案的那种)和玩玻璃球。这两项活动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也算是一项体力活动,为了避免自己的劳动成果不被遗失,就需要器皿去存储纸片和玻璃球。纸片的存储的最好器皿是盒子,纸质、塑料,当然铁质那种盒子最佳。玻璃球的存储最佳是那种桶状的器皿,玻璃材质的居多。虽然这两项活动略带有赌博性质,有输赢,但为了更好的储存,不由自主而且乐此不疲地收集盒子和瓶子罐子,以备不时之需。
这种以备不时之需的想法,我估摸着就是那个时候开始萌芽的。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对于感觉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就开始像小仓鼠一样囤。现在我的电脑里面放着60%以上的东西是都是自己囤的资料,而且真的是囤,基本上有的材料三四年都没有再触碰过;学习上,我喜欢屯书,但凡听到感觉有用的话,就会买下来。现在欠账很多,很多书还没来得及翻看;家里屯着一些买家具留下的盒子、装过食品的漂亮盒子、已经不合身的衣服等等。
【A1+:反思加工经验】
其实,自己何尝不知道有些东西以后可能根本就不会再用上,但鉴于物件的功能性还健全,被自己留下了。这样的想法,对于单件物品来可能不会产生太的影响,积累的功力是巨大的,日积月累会占据很多原本有富余的空间。
以自我轴为中心,我需要明确所有的物件都是服务于我的。如果对我无用,即便功能仍然健全也要果断的舍。其实,自己在屯物件的过程也发现了堆积的越多,给自己无形会产生心里压力。简单以工作桌面为例,如果桌面只有少量的文件,自己整个的人的状态在简洁环境中工作,也容易心情舒畅。如果桌面上堆积了很多对自己无用的物件,人也容易变得焦虑。
以时间轴为中心。以备不时之需的想法,其实是为未来准备的。我们更应该关注于当下的自我。自己也发现自己囤积的很多文件和材料,原本是给未来预留的。过了若年后,却发现这些东西是为未来的未来预备的。这种难舍情节,会干扰对于当下的判断。如果不能从身边着手处理,整个人都会被自己囤积的物件所淹没。
如果不能从自我轴和当下时间轴进行相应的断舍,不仅会减少我们原本富余的空间,还会无形中会给自己很多的压力。断舍之后,我相信有一个好处,还在于能够控制增量部分,这样或许还能节省不少必要的开支呢。
【A2:以后我怎么用】
目标:一个月内断舍工作物件
首先,对于现有文件柜子中的文件资料进行分类,从年份入手,将本年度的文件挑选出来,以往年度的文件归为一类;
其次,将本年的文件,从文件类型上进行分类,分为日常业务类、临时业务类、重要业务类;其他年份的归为两类:重要业务类和非重要性业务类。
第三,对于重要性业务类材料进行按年分归档处理。对于以往年度非重要性文件进行果断粉碎处理;
第四,对于日常业务类、临时业务类,保留必要的文件材料,不必要的材料果断舍去。
时间断舍计划:每日抽出15分,进行以上步骤操作,一个月内完成;
断舍标准:以自我轴为中心,对我有用为标准;以时间轴进行判断,当年材料选择性保留,以往年度仅保留重要且需要归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