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的,题目是没有答案的。
这两天朋友提醒我,打完新冠疫苗满6个月可以打加强针了,让我记得去打。
我的还没满6个月。
说实话,疫苗大概是去年底陆续放开打,最开始我一直没去打,是有侥幸心理的。因为那时候疫情只是零星出现,我以为,并不会太大影响了。
包括做核酸。我也觉得,我不常出差,也不外出游玩,大概到疫情结束我也不用做核酸吧。同理,疫情结束后,也不用打疫苗吧。
疫情当然没有结束,后来当然按照要求打了预防针和做了一次又一次的核酸。这我想是很多人都没想到的,没想到自己在这次疫情中,会持续这么久,会影响自己这么深远,会最终都得经历疫苗和核酸。
我看过很多人都说过类似的话:两年前,我想象的生活是努力工作,游玩世界,热爱生活。是想去哪就去哪看山河的生活。
两年前的我也一样,向往大世界,做着每年带爸妈出游的计划,做着想成为一个半自由职业人的努力,想象着可以去各个国家飞行,去看遍想看的世界。甚至还经常和朋友说想拥有图书馆附近的房子。
认为生活,世界一定是越来越好的,每个人都会变得越来越好。年轻人会越来越有活力,加入社会人行列;中年人会敢于担当,迎接一个又一个新世界;老人会渐渐更加开明,更加安详。
国家会越来越好,世界会越来越融合发展。
我们都没想到,因为疫情,不仅被困在了一个城市的一个角落,还把曾经建立提来的价值体系和梦想框架一一拆解。
现在的我们就像站在价值体系和梦想被拆解放到地上的零件旁的小孩,对自己的新世界新梦想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这些零件该如何重新组装成符合世界步伐,又能接近心中理想的梦想体系。
疫情开始时,我们判断会不容易。我们当时判断是会影响一阵子,当时还有朋友说没那么夸张,影响不了什么。
可是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因为疫情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且如果再过三五年回头望,可能会发现,这在我们人生中也是巨大的影响。
疫情后,我明显感觉自己有时候对未来不再那么自信和确定。也不像以前把目光远远地投放到远方和未来。
更多的是关注手中细小的事情上。
今天朋友问我最近在看什么书。我说在刷题。
因为在面对不确定未来时,我没有其他更大的能量去改变什么。
把我政策我不在行;
预测市场我也不会;
疫情几时彻底离开,我也不知道,还会影响多少,心里更是没底;
我只能尽可能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比如坚持每天记录,每天练习表达,每天读书写字;调整作息,改善饮食,确保睡眠,以期在这一漫长的影响下,能过安稳地度过这长长的路。
有时候也会在想,其实可以略微放松下自己。可是我再也做不到像之前有段时间想读书就读书,不想就不读;想学习就学习,不学就不学。
因为我的概念里,保持学习是人生的功课,今天不学,就得明天补上;今天学了,可能明天还是没掌握,后天还是很吃力,但是我想,总有一天,我会轻松一些。
曾经这种心态走过毕业后的积累期,现在我依然觉得适用。
如果没有疫情,我们会怎么样呢。今天一系列从宏观到微观上的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以及欲说还休是会更甚还是更容易消解?
个人的心态和境遇会如何,是更加激扬奋进,还是像如今朋友感叹的那样:少年不知体制好。
都无解。
反正历史上动辄几千年说没就没,说变就变。只有我们自己在意自己被影响的那一两年。
那不如再细化下,从在乎一两天,一两个小时开始?
把自己的时间活得更扎实,细致,丰富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