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的大学生,回想起母校,最难忘的是什么?你以为是教授、名师、同学、景点、建筑物……
而许多同学的答案却出乎意料:油条!你没看错,就是那1元1根的油条!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最能抚慰人心的永远是那些最平凡的人、最普通的事。
“民以食为天”,暖心先暖胃。今天就来盘点大学食堂那些平凡又不平凡的人。
1.朴实用心的“油条哥”
周末早上,8点上班。六点多就开车从家里出发,不堵车,又不赶时间,这么早急匆匆去学校为啥?就为了上班前能去食堂悠哉悠哉地吃一顿早餐。
大学食堂的早餐,花样繁多,价廉物美。一顿早餐,不到5元的消费,就可以让你体会到天上人间的感觉。
记得十几年前,一群同事去舟山旅游。在宾馆吃早餐,虽然种类繁多,外观精巧,但是大家还是纷纷想念食堂的早餐。有同事说,如果单看早餐,我们学校的食堂绝对可以评五星级了。
在学校众多的食堂中,最爱三餐的早餐,那是我们学校的“早餐圣地”。
三餐的早餐每天供应40多个品种,经常吃,却从没注意到有这么多品种,居然有这么多吗?仔细想想,似乎真的很多,葱油饼、南瓜饼、烧麦、包子、花卷、葱油拌面、馄饨、蒸饺、粉丝、红薯、玉米、鸡蛋、面包、元宵、粥……数不胜数。
只是我常吃的就那么几种,对于其它的基本视而不见。每周末,一碗稀饭,一根油条,一个雪菜饼,总共2.4元,感觉人生就达到了巅峰,想想舌尖上的中国也不过如此吧。这也成了我盼望周末一早去上班的巨大动力。
人的视觉也是很奇怪的,就像你走进菜场,无论多大的菜场,无论里面摆放的菜多么琳琅满目,你的眼中却永远只有几个菜,还会感叹没什么菜好买的。大多数人只盯着自己想要的菜,其它菜形同虚设,根本不存在。所以同一个人买菜,买来买去就那几样。
去食堂吃饭也是一样的道理,买的经常是差不多的,大多数品种可能根本没想着去尝试过。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诉你这个比较好吃,你才惊呼,我怎么从来没发现这个呢?
虽然众口难调,口味不一,但是食堂的油条却是有口皆碑,交口称赞。油条1元1根,几年前0.3元1根,每天限量供应600根,始终供不应求。
工作日的早上,新鲜出炉的油条总是一抢而空。许多住在附近的老师,即使没课、不上班的日子,为了这根油条,也会驱车前来。
油条炸得金黄,色泽恰到好处,一口咬下去,松软酥脆。什么脂肪、热量统统见鬼去吧。吃过食堂的油条,对外面卖的油条再也无动于衷。
媒体还专门报道过学校的油条以及“油条哥”蔡师傅,学校的油条早就盛名在外。许多师生自豪地说,没吃过我们学校食堂的油条,不算真正吃过油条。
夫妻搭档炸了26年的油条,坚持手工制作。前一天下午4点就要开始和面、发面,每天凌晨三点半就要赶到餐厅,6个小时能炸出600根油条。夫妻配合默契,炸油条时,对方一个眼神就能秒懂。
寡言少语的蔡师傅却说出了许多朴实而感人的话语:“炸油条最重要的还是要用心,得几十年如一日的用心”,“我要求自己,每一根油条的味道,都不能有差错”,“大家喜欢吃,就是我最大的满足了。”
几十年如一日的用心,对每一根油条的严格要求,才成就了师生赞不绝口的油条。
2.手脚麻利的“打饭姐”
周末去得早,几个窗口在卖早餐,但是人很少,大学生们还在睡懒觉呢。
一眼就看见了热乎乎的油条,顿时心花怒放。
窗口的几个师傅一边卖早餐,一边抽着空儿一批批地把刚出炉的早点从里面搬出来。
一个师傅正忙着,问她现在能买吗?她马上放下手中的活儿,先给我们打了我们需要的食物,现吃的装在碗盘里,打包带走的一样样用食品袋装好。
老公说:“这人干活好麻利。”
我说:“是啊,食堂里面打饭的师傅我最喜欢这个。”
这位师傅大概四十来岁,瘦瘦的,一看就是一副精干的样子,干净利索。只要有人来,不管手上在忙什么,立即先放下手上的活儿,笑脸相迎,先帮师生打好饭,再去忙活其它的。
工作日的早上,到食堂吃饭,总是排满了长队。每次,我都会稍微看一下,看她在哪个队打饭。哪怕她的队伍再长,我都宁愿排她的队。因为她手脚麻利,算账清楚,服务态度又好。
哪怕她的队伍比别人长,最终也比别的队伍更快买到。最初告诉同事,他们还不信,验证过几次后,他们也纷纷选择她的队伍,做起了她的“追星族”。
多少年了,从来不知道她姓甚名谁,我却成了她的铁杆粉丝。如果投票,我肯定会投她一票,她用细致入微的服务态度赢得了这一票。
3.“不务正业”的厨师诗人
提起我们学校的宋师傅,无人不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厨师诗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过,甚至出现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的公众号上。
最初知道宋师傅,是在学校的公众号和朋友圈里。学校食堂的打饭窗口,贴满了一首首诗,全是一名厨师所写。
“不错过花开的美丽/屋檐下躲一场雨/星星眨眼的秘密”
……
大学生们一边买饭,一边读诗,深受触动。纷纷用手机拍下,广为传颂。厨师尚且在工作间隙努力写诗,坚持梦想,我们为什么不珍惜时间、追逐梦想?
后来,学校设立了一个师生服务点,主要是卖菜,免去教工下班后还要去菜场买菜的烦恼。宋师傅被安排在这里卖菜。
许多老师慕名而来,为了一睹厨师诗人的真面目。
宋师傅是山东人,高高瘦瘦的,少了厨师的油腻,多了诗人的儒雅,果然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服务点收拾得干净整齐,各种菜摆放有序,上方经常悬挂着一张张纸,纸上有宋师傅为蔬菜配写的一首首诗。
微信群里,他每天上传当日菜的照片,然后写上一段话。
比如:“玉米到了收获的季节,在堂屋门口,堆得高高的,吃过晚饭,我们跟着大人学着剥玉米,留几张内皮,几个玉米系在一起,你看到灯光下玻璃上趴着的壁虎停在那里。今天七教有玉米,快来看看吧!”
“各位老师早上好!美好的一天从哼一首歌开始。看到这些蘑菇,不禁想起一首歌,采蘑菇的小姑娘。你在吃饭时会听收音机吗?收音机里突然播放一首歌,会不会让你回忆起某一天,他或者她经过你窗前,你轻轻滑动薄纱偷偷看了几眼。七教这儿有好几种蘑菇,回家料理一下,哼一声老歌,过一个美丽的周末夜晚吧!”
……
宋师傅脸上永远挂着笑,40多岁的人,依然像个纯真的孩童。即使老师偶有埋怨,他也依然笑脸相对,语气诚恳,从没见过他脾气不好的时候,哪怕语气稍微重点。
空闲时,他就帮老师把买好的肉切成肉丝,择菜,剥豆子……这一切本不是他的分内工作,也没收取一分钱,他却毫无怨言地做着。
宋师傅只有初中学历,2006年开始写诗,写了上千首诗。虽然大学校园里,高学历人士云集,宋师傅却从不卑微,不畏惧别人的嘲笑。
空闲时,偶尔还能看见他虚心地向老师请教诗歌。朋友圈里,他几乎每天都在更新诗作,有时一天还好几首。
宋师傅以他执着的追求诠释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也许他物质并不富有,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精神富有的人。因为有梦想,所以他始终眼里有光。
“业无高卑志当坚”,无论多么毫不起眼的工作岗位,都有人用心之至,精益求精,将工作做到极致。
他们没有飞黄腾达,没有功成名就,但他们用一颗朴素的心,带给人们朴素的惊喜。
每一个用心工作、追求梦想的人都值得尊重,正是成千上万用心而有梦想的平凡人,才造就了世界的美好。